论诗
清人赵翼这首论诗的诗,由于观点新颖,提倡创新精神,符合时代潮流,因而流传很广,经常被人引用。
此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为提出下面的见解略作铺垫而已。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第一、二句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为了突出“数点红”,作者先从“重重新绿”写起。仅此两句,诗人就已写足了海棠的美丽。
第三、四句作者笔锋一转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之前开花,一个“闹”字显然是从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得来,然而此处却语含讽意,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诗人诚意劝其“爱惜芳心,莫要轻吐”。联系诗题来看,诗人的这一劝诫,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深层意思当是寄语儿辈。
题红叶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写。从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
山中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三、四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归的心情,正因为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落叶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城东早春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首句是诗人对在城东游赏时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承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半未匀”的景象,使人仿佛见到枝条上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是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惟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第三、四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清丽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那已经陈旧的老套。
二、完成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认真品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题目。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提示:可从诗人想象的情景、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歌复习教案
tag: 诗歌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