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行,下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篇目是《我若为王》。
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时代意义。消灭王权意识,消灭奴性,在今天的内政外交上都显得非常重要:即如何践行三个代表来强国富民;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反国家分裂法答记者问》这样说:“我们不干涉外国,也不怕外国干涉。”多么理直气壮!没有丝毫奴性!
可以这样说,欺压百姓,贪污腐败是奴性的表现;崇洋媚外,霸权主义也是奴性主义的表现。
基于此,我从三个方面去把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批判对象.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整合,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3、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拓展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把握两点:1是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2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即从阅读到写作。
所以,我在本课采用阅读、讨论的方式,分两节课讲解分析。
第一节课:主要解决生难字词、经典句段,以及由王权到奴性到毒性的认识的问题,明确作者的批判讽刺对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文本问题。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呢,因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弄不懂“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会以为服从管理就是奴性,所以这样布置。
第二节课:从上节课的问题引入,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
一、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先来看看上节课的作业,奴性,是王权意识的产物,而所谓“王权意识”,就是将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王权是一种失去监督的权力,它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高压之下就必然导致奴性。而服从管理是服从集体意志。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结合现实,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就是要避免王权意识,避免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就好比三个代表,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也只有写入宪法,才能成为国家意志。
作者聂绀弩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让学生分小组边读边议,读读议议。学生的分组读读议议,既是合作学习,又是探究学习,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们得出结论,破除奴性的办法是:“杀掉所有的奴才。”对此,学生的理解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杀掉有两个层面:肉体的毁灭和精神的改造。人是不可能杀光的,也是杀不光的。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作者提倡的是对奴才进行精神上的改造,而不是对肉体的毁灭,是消除每个人的精神奴性,从而破除形成王权思想的奴性土壤而最终消灭奴性;从而成为最大的民主之王。
但是,或许是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作者并没有明确最大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也可能是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还是具有非常善良和天真的一面。所以作者并没有表述,奴性的土壤铲除之后,新立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毕竟,人既然杀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个过程的,而且,人性总是有恶的一面的,所谓“本性难移”,所以我们“扬善隐恶”,所以要监督机制。就好比在网络上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就两样,因为网络上缺乏有效监督。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既不能是王权主义,也不可能是无政府的绝对自由主义。
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发挥,我们该怎么办?文以载道嘛!
我估计,学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执法,有健全的监督体系。因为“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变成一种罪恶。”
这时,我来补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质的同时,完善监督机制,自然,奴才不杀自灭,人人当家作主,实现了真正的最大的王。如果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
上述补充,是让学生明确不要片面的以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无限扩大。从而达到通过认知作者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
1、对杂文艺术的理解。
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学生或许会问(即使没有学生问,我也要引导,因为安排这一块内容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杂文写作):如果从正面着手,该怎么写?写《我是奴才》?那会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问,似乎涉及面不广;难道用纪实的手法,写《奴才众生相》,罗列奴才的种种嘴脸?
这样一来,对读者而言,一则没有“我若为王”的大气,二则没有反面入手那样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间不大。所以,相比较而言,批判力会弱一些,会让读者感觉不到批判,只会觉得奴才好可怜好可笑,如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就是这感觉,从而不能引起共鸣。
或者又如鲁迅《灯下漫笔》那样写:(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的描述,对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个层面,的确有点难度。所以,对于形式,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以“形象化”这个标准来衡量。
2、语言运用(本文的逻辑推理。)
同时,对议论文而言,强大的逻辑力量是议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本文中的二难选择的逻辑:
如:“我若为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只是奴才,不是王。”(这个说法有点深,所以另举个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鸡王,也是一只鸡。来论证),(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权意识的可笑,来增强批判的力度),再举一列: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上帝不是万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这是批判性的文章经常用到的有效的写法。
3、冷峻思考是关键:杂文是低沸点的,燃烧的点很低,也就是说,要敏锐的感知社会现象,冷眼看世界,冷静思索。如本文,“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最后,作业,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从关注身边的教学考虑:我们住在杭州,运河从我们身边流过,她流淌着我们的骄傲,也流淌着王权和奴性,她看着多少王朝的变迁,多少人事的起落。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奴才首领”和“奴才”的位置的替换,多少人事又是围绕这个替换而起落。请以《沿着运河走下去》为话题,作文。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tag: 说课稿 , 高二册语文教案,高二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二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