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
1.要注意整体鉴赏题。2007年高考,大多是针对某一“点”的题目,而今年,注重对“面”的考查,整体鉴赏的题目明显增加。就诗歌而言,整体把握思想意蕴,情感基调是鉴赏的前提,是重中之重。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高度注意。(今年考了7套:【福建卷】请从 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辽宁卷】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北京卷】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重庆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四川卷】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Ⅱ】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复习要全面。从考点分布看,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要求学生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练好基本功。这个基本功表现在对诗歌感情、手法、语言、意象的分析上。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即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手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要素,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落实。
3.要强化答题类型意识。要从设问的考点和角度,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哪一类型的题,怎样入手,如何展开,都应有章可循。最好的参照物就是高考题的答案。
4.要注意山东未考,它省已考的题目。要从设问的考点,设问的角度两方面准备。
5.诗歌训练材料要以唐宋诗词为主,以律诗绝句为主,写景咏怀为主。唐宋是巅峰,登顶必一览众山小。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1)明喻(甲像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喻“瀑布”)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比拟(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①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如上述各例;对比的特点是“对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②对偶句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主要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问题。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排比的作用①句式整齐,节奏匀称;②内容集中,语势强劲; ③条分缕析,说理透辟,抒情酣畅、淋漓。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①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只要求结构大致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连结,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③对偶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而排比句则无此要求。
五、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①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②表明感情态度,增强感染力;③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
夸张分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对扩大夸张,学生一般容易判断出来,但对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则往往容易忽视。缩小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说得小(少、慢、矮、低、弱、浅……)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合理地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根据。第二,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分不清是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在文学体裁中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会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在科技说明文、说理性的文章中就一般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六、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运用借代应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待。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掌握借代的几种形式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④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⑤形象代本体。例如: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来了。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⑦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
七、设问、反问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虽然不考概念本身,但要做到“正确运用”,必须首先弄清概念,明白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区别方法。例如,什么是比喻、比喻有哪儿种类型及特征、比喻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等。要弄清概念,最好记住每个辞格的典型例句,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是认真审题。做题时,应逐词逐句把握要求,弄清题干明示信息,明确题意,注意隐含信息。不要放过一个疑点。
从上表可见,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从体裁上看,宋代诗歌成主角。18套试卷20首诗歌,宋代诗歌占了11首,成了今年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诗8首,词3首。其余9首为唐诗5首,金诗1首,元散曲2首,清诗1首,分布较广。不过总体来说,唐宋诗词仍是考查的主要方向。
二、从作者来看,所考诗的作者介乎考生“识”与“不识”之间。20首诗歌涉及到19位作者(其中有二首作者同是李白),考生熟悉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等9位,不熟悉的10位,可谓平分秋色。正如考前大家预测的一样,诗歌鉴赏考查的对象是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这是大趋势,估计明年仍是如此格局。有意思的是去年三套试卷中出现苏轼的作品,今年苏轼一次也未出现,而去年未出现的李白,今年却在二套试卷里露面。而王维、王安石、谢枋得等三位作家,去年在各地高考试卷里出现,今年依然考到。另外,今年安徽、江苏、湖南卷所考诗的地点都与本省相关,而江西卷所考诗的作者杨万里即为本省作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各地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关键是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从分值、题量上看,18套试卷考查分值在5-11分不等,其中8分的有9套,10-11分的2套,6-7分的5套,5分的为2套。题量2题的占13套,这样便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其他3题的有2套,1题的为3套。分值与题量基本保持了各地往年的风貌。
四、从知识点分布来看,面广点多,但基本围绕诗歌鉴赏的基本元素出题。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到的考点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主要表现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表现手法中又特地将修辞单独进行考查。这些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围绕这些基本能力点做文章。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
下面根据对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作个简要剖析,以供广大考生备考09高考时参考。
tag: 诗歌鉴赏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