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孩子你冷了吗?想吃饭了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揭杆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而死总可以吧?)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算晚了。)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君子爱好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
⑦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论语》)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我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tag: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