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392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手持明烛长夜游玩,的确是有原因的。)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时间已经不早了)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陈涉世家》)(把兵器铸成十二个铁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没有一件不是依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列传》)(善于打仗的人要顺着战争发展的形势从而把它导向自己有利的一方发展)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沈括)(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因此,政事要根据时代变化,措施要针对社会事务。)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外加军队武力的进犯,内有饥荒缺粮的困扰)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因此我有所感慨)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殽之战》)(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柳宗元)(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2。给,替。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3.比,和……比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言虚词的用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