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宾语前置句:包括
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 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朗宁同学刚刚复习完文言文翻译这一知识点,就跃跃欲试,看看他做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二、常见的固定用法举例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 …… ?(根据什么…… ?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
(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人教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tag: 文言文翻译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