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907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人教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5)岂(其)……哉(乎,耶)?(哪里…… 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不是……吗?)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 …… 哉!(  也真是 …… 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 ……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 ,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复习巩固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虞兮虞兮奈若何?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何可胜道也哉?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未报秦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7、夫晋何厌之有?

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第五、六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同形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要注意两点: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1)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2)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考点内容: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

毒    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毒害)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

“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高三)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