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部分要求:
1.熟读文本,订正字音。
2.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文本大意,概括大体故事情节;记忆重点词语,标记疑难问题。
3.回顾初中学过的《左传》的相关知识
4.预习时间:一节自习
一.教学目标及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并训练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
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归纳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 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 ,《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 》、《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相关知识补充——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相关背景介绍: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知识自测
订正字音
汜( )南 佚( )之狐 共( )其乏困 阙( )秦 秦伯说( ) 逢( )孙
夜缒( ) ( )xia不掩瑜 偃( ) 同舟共济( )
tag: 教学 烛之武 , 高一册语文教案,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