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14

《长江三峡》教案14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673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三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长江三峡》教案14,

长江三峡

刘白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

字词正音:
启碇ding:起锚开航,碇,船系的石礅   绛jiang紫:暗紫色中略带红的颜色   夔kuí夔州
滟滪yànyù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      隽jùn同俊    瑰gui丽:异常美丽
峙zhì耸立     坂bǎn山坡、斜坡       婀e娜nuo:柔软而美丽         崆kōng山名   
秭zǐ古时数目名,一万亿。秭归:县名    汩mì汩罗,江名    澎湃 péngbài
词语补释:
苍莽: 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莽莽苍苍: 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雷霆万钧: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 响雷。钧: 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神妙莫测: 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小心翼翼: 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翼翼: 严肃、谨慎的样子。
隽秀婀娜: 清秀美丽的样子。
森然耸立: 繁密高高地直立。
云蒸霞蔚: 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四、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五、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六、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1] [2]  下一页

,《长江三峡》教案1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