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课文六、七、八节
师:访问了园里的梅花,我们跟随作者又访问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想想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巡视指导: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生:“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通过“默默地”、“轻轻地”、“再也”等词语,让我感到鲁迅的心里很难过,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鲁迅。
生:我特别感动的是他的“时时早”和“事事早”。说明他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主动地去做好。
师:读一读,“时时早”、“事事早”,你觉得这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生:语言简洁,却很有力量。
师:就像鲁迅,言语不多,但内心却狠下了决心。同学们,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就能够能领悟人物的品格!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体会到鲁迅当时的心情。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他的心里却不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他此刻的心里。
生:我以后一定把事情做得再快些,不能再迟到了!
生:虽然我迟到是有原因的,但“你对时间吝啬些,时间才会对你大方些!”
师:运用了名言,想到了时间的宝贵!
生:我一定不会再迟到了!
师:字数不多,可态度坚决!你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带着你此时的感受。
(生读)
师:鲁迅把“早”字只是刻在了书桌上吗?
生:更是把“早”字刻在了心里!他要时时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轻轻在刻在书桌上,其实是重重地刻在了——
生:心里。
师:桌子上的“早”字小小的,心里的“早”字却是——
生:大大的。
师:鲁迅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点评:通过词语的推敲品味,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理。从“默默地”、“轻轻地”、“小小小的”,研读出背后隐含的且与之对比的“不平静”、“重重的”、“大大的”,从刻在桌子上体会到刻在心里。从而了解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一个活的鲁迅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
师:如果让我们也为自己在心里刻下一个字,鼓励自己。你准备给自己刻上哪个字呢?
生:我要刻“勤”字,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拖拉作业!
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
生:我给自己刻“竹”字,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一生虚心!
生:我刻“强”字,希望自己也能像男孩儿一样坚强,甚至超过他们!
师:有志者事竟成。
【点评:当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身体一部分的时候,当鲁迅成为自己的榜样的时候,老师适时地安排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非常精巧。一个字,经过自己思考的一个字,却要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个内涵的解释又必须是针对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再一次经历了一个寻找、概括、表达的过程。】
三、激发情感,提升认识。
师: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因为一日之际在于——
生:(齐)晨!
师:要珍惜春天,因为一年之际在于——
生:(齐)春!
师: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读懂了鲁迅。其实读课文还要读懂作者,让我们再来看黑板上的内容,“三味书屋”、“梅花”、“鲁迅”与“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你们有没有想过“早”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吗?
生:围绕着这个“早”来写的。
生:作者最想说明的是“早”的精神。
师:有道理!
师:有的人认为“三味书屋”、“梅花”、“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都可以做题目,你们认为呢?
生:我发现了作者是以寻找梅花的“香”为思路的,梅花“早”的品质就是鲁迅“早”的品质。
生:作者写梅花和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早”。课文就是围绕着“早”来写的。
生: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我突然明白了,怪不得作者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写“访问”的真正的意义了,不但写了自己看到的,更主要的是从看的当中发现了一种精神——早的精神!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勉励自己。读——
生:(齐)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师:像本文这样,发生在三味书屋的小故事还有很多,《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就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在他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就能找到。今天,我们的作业是:1、阅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选择发生在三味书屋的故事,做笔记或者练习讲故事,下周的阅读课交流。2、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背一背。
【点评:为什么用“早” 做题目,这个问题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提出来,而是将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的处理有形却无痕,课堂上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悟访问的内容,似乎没有触及这个问题,而实质都是在为这个问题逐步推进,所以,最后学生异中求同,从梅花、鲁迅身上发现一种精神——早的精神!】
总评:
《早》是作家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参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出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想。以前教学的时候为了显示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习惯地喜欢将散文打“散”,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这节课上,滕老师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顺文而教,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
一、品味语言。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当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的时候,学生才会口留余香。教学中对于“访问”、“蜡梅”、“默默地”、“轻轻地”等词语的品味注重了层次的不断深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聚焦,然后想象、感悟、探讨、议论、运用。待内化之后,再通过动情地朗读外化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容意义”的同时,不忘记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对三味书屋陈设说明方法的领悟,对事物(三味书屋)与联想(几十年前上课的情形)的感受等。读读、悟悟、议议,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了增强。
二、激活思维。目前的许多课堂,师生的读书成了次数的累积,没有问题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因而学生的读书没有动力,浅尝辄止。学生持久的读书的动力来自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的课堂是肤浅的。语文思维的呈现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为什么用‘访问’”,“哪一张是鲁迅的桌子”,“为什么用‘早’字做题目”等等。这些问题闪烁着教师“问”的智慧,以问促读,以问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益。语文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有张力和持久的动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三、触动情感。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文字触动情感,情感产生力量。通过读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赞颂之情。通过读书,学生走进鲁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时时早”、“事事早”,读出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表达着喜爱之情、赞颂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时,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豪情,在自己的心灵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竹”、“勤”等字。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真正以文为本,讲究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的好课。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