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分析-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499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分析-,
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案设计(片断节选)
教学第三自然段
理解中心句: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装饰”是什么意思?(装潢,用各种材料是某样东西变得更漂亮,更有特色)
维也纳这座城市是用什么装饰起来的?(音乐)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符号”)
从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出发,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进行启发试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建筑的雕像和城市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关键性细节设计)
让学生在课题“音乐之都”和“维也纳”之间,画出音乐符号。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2、教学实录(片断节选)
师:谁来介绍,还有哪些方面还可以看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师:那就请你来把它读一下。
(学生朗读第三小节)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知不知道这里的装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装点的意思。
生:就是装扮。
生:是点缀的意思。
师:对,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维也纳都有哪些音乐装饰呢?
生:维也纳有很多音乐家的雕像。
生:有很多场所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生:还用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师: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维也纳要用这么多音乐家的雕像来装扮城市吗?
    (学生们面面相觑)
师:在我们南京的新街口曾经也有一尊雕像,知道那是谁吗?
生:(齐)孙中山。
师:知道那儿为什么会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吗?
生: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我们南京生活过。
生: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生: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南京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那维也纳有很多很多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些大音乐家在维也纳长期生活过。
生:说明了在维也纳的音乐家非常多。
生:说明了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正因为这些音乐家们在维也纳长期生活、创作,才使维也纳成为了(生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树立了很多(生齐: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
师:再看看关于命名的介绍,有没有同学知道都有哪些建筑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生:我知道有贝多芬广场。
生:有莫扎特音乐学院。
生:还有海顿街。
师:再来看看,王宫花园的草坪上 ,居然用鲜花组成了一个(生齐: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标志。
师:有没有同学会画这个音乐符号,老师这儿留了一个空处,我们也用它来点缀一下。
(学生在课题中间画)
师:画得真好,谢谢!
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效果的对比: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不设计这一环节,似乎对课文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学生对维也纳“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句话的理解,比较肤浅、一带而过,不知道作者介绍这句话的用意何在;这一环节设计并实践后,学生充分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对这句话本身和维也纳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小见大地认识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与课文的中心紧密相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一设计有可取之处的。
二、该设计之所以能取得预设效果的原因有如下四点:
1、从课文中挖掘课程资源。我们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抓住课文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而课文当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要教师进行剖析的,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文中心紧密结合,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文字重点分析。“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句话,从人文性上讲,直接点明了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在城市建筑上所体现出的音乐气息;从工具性上来讲,这句话的语言文字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把这句话放到全文来看,则体现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这是五年级学生习作年段训练的重点,而且从这句话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掌握了这句话,便于学生在对下文许多细节之处学习时进行迁移式的理解。因此,这句话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进行精心地设计,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更高层面的领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对于陌生的城市维也纳的认识,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由此岸通向彼岸。“此岸”是什么?“此岸”就是学生是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表象的事物。“彼岸”是什么?“彼岸”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那“桥梁”又是什么?“桥梁”则是学生实际生活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共通之处。从儿童心理学来看,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思维发展进入形式转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够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这也使我们相信,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桥梁”到达“彼岸”,引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共鸣,也就是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下,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寻找到合适而贴切的“此岸”和“桥梁”。
3、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课程资源。我们知道就本课例中,学生实际生活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共通之处是不难发现的,又加之在此前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挖掘,我们发现这种共同之处就是城市的雕像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都会在城市雕像上留下痕迹。我们的学生所生活的城市,是享有“六朝古都”之美誉的南京,应该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而在南京建立首都,又极具进步意义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于时隔并不很远,民国文化在南京也打下了印记。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南京的中心繁华地区新街口曾长时间竖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这是为南京人所熟知的,也是让南京人所感到自豪的。学生熟知并且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这就是可以引起学生与“彼岸”产生共鸣的“此岸”。根据认识规律的迁移,南京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南京生活过,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南京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维也纳有很多很多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也是因为这些大音乐家在维也纳长期生活过,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体验的事物学生就容易理解,再把这种体验和感受进行迁移,就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这样的阐述和引导,终于使学生明白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怎么落实,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教者曾经一度出现过偏差。学生的自主学习肯定不是教师显性的教学控制,更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在这一细节设计中,教者并没有高举指挥棒,也没有漫无目标的让学生遐想。而是在预设中,教师就进行了认真地构思,在教学过程中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启发学生思考未果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进行铺路搭桥。这种搭建,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能够更好理解课文的事物。由于,教者前期的思考、铺设,学生很快找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一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获取有效信息。这种教学实践,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分析-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