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难点: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方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各种小秤、小黑板、盐、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名同学到讲台前做“背一背”游戏
请一名同学背另外两名同学,被背的两名同学体重相差比较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大家听,让学生初步感受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让学生掂一掂桌上的物品,感受物品的轻重并相互说一说:什么比什么轻,什么比什么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课前准备活动
我们通过“背一背”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要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学生汇报:
(1)看包装袋上标示的净含量。(学生展示收集物品的净含量)
(2)用秤称
大家刚才说到的克与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
2、认识秤
(1) 提问:在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出现?
(2) 学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等等。
(3) 用实物或图片简单介绍各种秤及其使用方法。
3、认识克
(1) 秤一秤
操作:用台秤或者天平秤出桌上的盐、苹果、几枚硬币的质量。
要求:秤完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
(2) 说一说
分组汇报所秤物品的质量
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大家都用了“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板书:克----g
(3) 掂一掂
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拿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
(4) 找一找
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例如乒乓球,学生自由说
4、认识千克
当称量物品的质量达到1000克或者超过1000克时,还用克作单位,就不方便了,而且同学们在课前的搜集准备活动中发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千克用“kg”表示。
板书:千克----kg
刚才秤的一袋盐是500克,2袋盐就是1千克
5、教学1千克=1000克
认识了克和千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三、课堂实践
1、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秤面上的刻度。
2、教材第20页想一想
讨论交流,说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设计,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光凭教师的说和示范,而应注重学生的做。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通过背一背,掂一掂,秤一秤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取新知。但由于器材的局限只能将学生分成人数较多的大组,因此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倡导的学生的做仍不够彻底。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以后,课堂发言等有些混乱,没有很好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