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教学设计

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教学设计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700  栏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教学设计,

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课堂教学设计

      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在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我们在以前也学过他的好几首古诗,《静夜思》这首古诗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也是他写的诗—叫作《古朗月行》;还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都是他的诗作。这时学生一定会脱口而出---李白!)是的,李白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白居义生活在一个时代,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合称“初唐三杰”。李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大醉时即兴吟诗,所以后人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之说。他的诗流传至今的诗有990我篇,号称诗仙。李白一生也作过官,但遇人排挤,后来就养成了“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习惯。
      话说有一次应一位很仰慕他的豪士汪伦的邀请,到他们村子去游玩,结识了汪伦和村子里的许多人,诗人生性豪爽人缘又好,走的时候他不想打扰大家就独自乘舟欲走,其实汪伦和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要走,所以早就躲在岸边送他,就在船儿要离岸的时候,大家都“踏着歌声“来送他,看到此情此景,想到只相处几日的友人都对自己这么好,再说当时正是李白仕途不得意的时候,怎能不令作为性情中人的诗人感动,所以就即兴以当时的人和景物为题作了这首《赠汪伦》送给友人。话说在唐代别离时“相赠”的这首诗的真迹,汪伦的后人一直到宋代还珍藏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人在别离时的真挚友情和感人场面!(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课题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预设)李白为什么送诗给汪伦?
         据说当时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这个地方来的,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因为诗人李白一生既喜欢写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当时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信中写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儿,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指一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哦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日子里,汪论盛情款待李白,并帮(带领、陪)他游历了当地的名山胜地,每天一起饮酒作诗,他们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谊。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78页,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之后多读几遍,一会比比看,谁读音准确,读得通顺。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古诗,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的哪几句读懂的?齐读这两句,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读过诗后,你眼前能看到怎样和个“送别”的画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呢???)
     “踏歌声”书上是怎么说的。打出送行灯片音乐《送别》
  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也无法听见这是一种怎样的歌声,但是老师查阅资料,知道这是当时当地最隆重的舞蹈,是很多人在欢天喜地的时候,在良辰佳节的时候,在迎送宾客的时候跳的舞,唱的歌。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像有很多老百姓穿着节日的盛装,踏着欢乐的鼓点,为李白送行的场景。
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怎样,抓住“忽”字体会。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这种激动的心情,请大家再读,看看是哪个字?这个忽字仅仅表示突然吗?为什么会是突然呢?(李白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就在李白将欲行的一刹那,岸上响起了踏歌声,这是李白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看到当地的民众用如此隆重的仪式为李白送行,李白此时是万分激动啊。因为他明白这是汪伦特意为他安排的。
       此时,李白会想到些什么(想起这些天来,汪伦对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伦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诗人不禁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三四句
说意思。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桃花潭的水比不上汪伦的情谊?水真的深千尺吗?说明什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文笔和作诗的风格就是粗犷豪放,善于夸张。所以我认为桃花潭的水不一定有千尺深,所以是夸张的手法。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声”,怎能不为汪伦的热情所感动。于是乎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声”,怎能不为汪伦的情谊所激动。于是乎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声”,怎能不为汪伦的真挚所泪满衣襟。于是乎你发自内心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门,全靠步行和乘船。如果上京赶考,往往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动身。所以,汪伦想到,此次离别,恐怕不会有再见面的时候了,不像现在,有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此次别离,也许今生彼此杳无音信,从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难以相见所以此时的汪伦会怎么向李白道别呢?
      小结板书:相见时难别也难,踏歌声声君相送,往昔镜头浮心海。这份情谊,怎叫人忘怀?所以诗人万般激动灵感突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赠汪伦》老师情不自禁的范读此诗
      孩子们,拿起书来,尽情吟颂吧。(放音乐)
      孩子们,你能把自己刚才的感受传送给大家吗
      指名读,齐读,配乐背诵
      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
      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
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板书:李白  赠汪伦
         水   深
         情更深

[1] [2]  下一页

,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教学设计
《与杨晓娟老师一起探讨《赠汪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