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543  栏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金颖华

近日,我观摩了我校“浪花杯”教学比武决赛活动,其中潘樱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潘老师做了如下处理:

激趣导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以往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教学就必须走向生活。潘老师以“看图片猜节日”游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传统节日入手,无形中体现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圣诞节的图片出现,让孩子联系日常生活经历,说说圣诞节一般人们都会干什么,然后再出示一段关于“圣诞节”的文字,拉近东西方文化的距离,为学生学好课文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以此引出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故事——《给予树》。

字词学习:潘老师一改过去都把字词单独拎出来理解的方式,而将字词融入到具体的语境学习中,要求读准音,然后通过找找同义词或者联系生活造句的形式帮助理解。如“兴高采烈”“援助中心”“沉默不语”都用了替换的方式。在理解“给予”的涵义时,潘老师告诉大家“给”和“予”都是“给”的意思,它们两个字可以用同一个意思表示,然后请同学找找课文中像这样两个字可以用同一个意思表示的词语,读一读。接着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说“你曾经给予过谁什么?或者谁曾经给予过你什么?”,丰富了孩子对“给予”这个词的理解,学生对单元主题“爱的奉献”也有了更真切的情感体验。

问题情境: 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将其整理成三个问题:

1、“给予”是什么意思?

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3、 _______(谁)给予_______(谁) _______(什么)。

课堂中,潘老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有表及里,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主线非常清晰。我以为这个环节是最大的亮点!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并创造着“给予”的价值:(金吉娅)给予(小女孩)(洋娃娃),(金吉娅)给予(其他孩子)(棒棒糖),(金吉娅)给予(大家)(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通过填空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文章的脉络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潘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美元与美分之间转换的计算,了解母亲给了金吉娅20美元,而她其实只用了50美分相当于半美元即0.5美元的钱买了棒棒糖,从而体会到金吉娅 “沉默不语”的原因。

然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主,我觉得在朗读方面还欠加强,可以让多个孩子来读同一段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反复品读,深入研读,让语文课堂多体现出“语文味”!

    听了这样的课,也让我自己不由得深思,作为语文教师,我该给予学生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相关文章

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