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金颖华
近日,我观摩了我校“浪花杯”教学比武决赛活动,其中潘樱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潘老师做了如下处理:
激趣导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以往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教学就必须走向生活。潘老师以“看图片猜节日”游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传统节日入手,无形中体现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圣诞节的图片出现,让孩子联系日常生活经历,说说圣诞节一般人们都会干什么,然后再出示一段关于“圣诞节”的文字,拉近东西方文化的距离,为学生学好课文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以此引出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故事——《给予树》。
字词学习:潘老师一改过去都把字词单独拎出来理解的方式,而将字词融入到具体的语境学习中,要求读准音,然后通过找找同义词或者联系生活造句的形式帮助理解。如“兴高采烈”“援助中心”“沉默不语”都用了替换的方式。在理解“给予”的涵义时,潘老师告诉大家“给”和“予”都是“给”的意思,它们两个字可以用同一个意思表示,然后请同学找找课文中像这样两个字可以用同一个意思表示的词语,读一读。接着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说“你曾经给予过谁什么?或者谁曾经给予过你什么?”,丰富了孩子对“给予”这个词的理解,学生对单元主题“爱的奉献”也有了更真切的情感体验。
问题情境: 学生读课题质疑,教师将其整理成三个问题:
1、“给予”是什么意思?
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3、 _______(谁)给予_______(谁) _______(什么)。
课堂中,潘老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有表及里,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主线非常清晰。我以为这个环节是最大的亮点!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并创造着“给予”的价值:(金吉娅)给予(小女孩)(洋娃娃),(金吉娅)给予(其他孩子)(棒棒糖),(金吉娅)给予(大家)(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通过填空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文章的脉络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潘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美元与美分之间转换的计算,了解母亲给了金吉娅20美元,而她其实只用了50美分相当于半美元即0.5美元的钱买了棒棒糖,从而体会到金吉娅 “沉默不语”的原因。
然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主,我觉得在朗读方面还欠加强,可以让多个孩子来读同一段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反复品读,深入研读,让语文课堂多体现出“语文味”!
听了这样的课,也让我自己不由得深思,作为语文教师,我该给予学生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评潘樱老师的《给予树》
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