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略读课文不等于略备课文《槐乡的孩子》略读课文教学感悟

略读课文不等于略备课文《槐乡的孩子》略读课文教学感悟

11-07 15:32:21   浏览次数:922  栏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略读课文不等于略备课文《槐乡的孩子》略读课文教学感悟,

略读课文不等于略备课文《槐乡的孩子》略读课文教学感悟

事件描述:

《槐乡的孩子》是三年级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小学生小学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弄清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

几天前,俞老师曾在本班执教过本册教材的第2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我不能失信》一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袄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虽然本课是教材中的第2篇略读课文,但因为学生还未学到第4课《槐乡的孩子》,还不知道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俞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了课题意思,讲到了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在初读课文,理解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通过填空的形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直奔主题,建构了一个开放而又覆盖全文的话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个守信用的人呢?”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俞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抓住文中关键的标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读中感悟,感受宋庆龄信守诺言的品质。一节课顺畅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昨天,我在本班执教《槐乡的孩子》一课,我预计也用一节课完成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开头,我简单地复习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但当我同样抛出了一个开放而统整课文的话题——“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可爱?”时,学生却一下子愣住了,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马上换了一个话题——“槐乡孩子的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学生重新默读课文,找起句子来。等到交流第2句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感到有些懊丧。

问题提出:

同是略读课文,同样是建构了一个开放而统整的话题,为什么俞老师能完成任务,而我却不能呢?

原因分析:

我沉思良久,找到我失败的原因。原来把学生估计得太高,虽然本课是略读课文,但不是自读课文,学生初次接触这类课文,他们还没有自行读懂课文的能力,他们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从备课方面来看,我的准备就显得很不充分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发挥媒体的作用。

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俞老师上课时,充分利用了媒体,把主人公的资料,重点句子的理解都做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感情朗读的过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而我,因为时间匆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该准备而且力所能及的工作却没做,特别是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没有用屏幕出示,加上到了后半节课,学生有些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是造成本课失败的第一原因。我想,以后上课能用的媒体,尽量花时间把简单的课件做出来,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

二、话题的建构不够合理。

俞老师执教《我不能失信》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时,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一个守信的人,已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俞老师采用的是“主题先行”的教学方式,他是在学生对人物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建构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宋庆龄是个守信用的人呢?”这个话题,学生找起句子来容易多了。《槐乡的孩子》一课,课题没有揭示文章的中心,学生对槐乡的孩子没有一点认识,在话题提出之前,学生仅把课文读两遍,还没有深入地了解槐乡的孩子。因此,当我提出“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可爱?”这个话题时,学生没有一点情感的铺垫,即使我把话题换成了“槐乡孩子的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学生也颇感突然。另外,这篇课文的主题并不是非常鲜明,而是蕴涵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潜心阅读,仔细琢磨的,因此,这两个话题的建构都不够合理。如果我能提出这样话题:“这群槐乡的孩子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你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他们哪些地方了不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体会体会。”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想,学生肯定不会在课堂上发愣,相反,会激起他们潜心读文的兴趣,积极参与的兴致。看来,一个话题的建构真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决定因素。

三、没有做到精引妙拨。

在交流男孩女孩默契配合采槐米的句子时,花了很长时间,学生却仍然没有悟出槐乡孩子采槐米的辛苦。因为我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男孩“一下又一下地削”,女孩头“一点一点”的动作,没有引导学生透过这有趣的动作,体会其中的辛苦。因此,学生的朗读也就没有提升。下课时,我马上意识到我对重点句子理解的预设太肤浅,一味让学生自己体会,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浅尝则止。

第二节课,我迅速调整思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悟。如在理解“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这句时,我就提醒学生:同学们,在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特别要留意“劳累一天”和“甜蜜的微笑”这两个地方。学生读完这个句子,还没等我提问,一双双小手就高高举起,争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劳累一天’是说孩子们劳动了一天,很累,很苦,‘甜蜜的微笑’是说他们心里很高兴,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苦,一点也不觉得累。”我于是趁热打铁总结说:“这就叫以苦——”学生:“——为乐!”“你们看,槐乡的孩子多可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他们吧!”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为了充分了解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品质,我进一步引导:“课文中还有一句也体现了槐乡的孩子以苦为乐的品质,你们能找出来吗?”当然,这一句(当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很快就找出来了。我又进行引导:“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看看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苦,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快乐。”“‘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他们回来的时候唱着歌,看出他们是那么快乐。”“从‘满载而归’看出他们劳动很辛苦。”学生只能从句子中明显的词句体会,还没深层次挖掘。我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咱们联系上文,看看从时间上能不能体会他们的辛苦。”学生马上默读课文了,聪明的孩子一下说出来了:“课文前面说‘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他们就已经爬到了小山上了’,说明他们早上很早就去劳动了;后面说‘当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看出已经到了烧晚饭的时候,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槐乡的孩子整整劳动了一天,他们很辛苦。”听到学生有条不紊的讲解,我开心地笑了,那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启示:

学生前后两节课不同的表现,值得我深思。原来,不是学生不会学习,而是老师不会引导。略读课文同样需要老师的精心预设,不可太肤浅,上课才能做到精引妙拨。这样,课堂是教师才能收放自然,挥洒自如。


 

,略读课文不等于略备课文《槐乡的孩子》略读课文教学感悟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