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翠鸟》一文
《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课例研究》的展示活动即将在学校举行,为更好地展示出我校校本教研主题研究的成果,提高教研组目标设计意识,小朱老师进行了《翠鸟》一课的试讲。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朱老师的教学过程。
一、出示翠鸟的一段视频资料,从教者的原意来看,是想让学生对比较陌生的翠鸟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够解决教者提出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由于教者没有考虑到此视频资料的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全文进行了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却没有针对性的回答。为弥补这个缺陷,在教师的紧急引导下,学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翠鸟的部分特征(腹部羽毛很鲜艳、嘴又长又尖…)为引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师:请找到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想想课文描写了翠鸟外形上的什么特点?找到了告诉老师。学生在进行大约二分钟的阅读后,进入了交流阶段。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头、腹、眼、小爪子。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入品词析句阶段。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如下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以上句子的出现是随机的)。教师上述句子出示在多媒体上,问:它精彩在什么方?同时,教师又在小黑板上出示经过简化的句子:它的颜色鲜艳。头上的羽毛像头巾,绣满了花纹。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显然,教者是想通过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让学生感悟把事物写具体或者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师:你认为哪个更好?学生认为是句子比较完整,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教者只好亲自出马,指出这是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究竟把什么比作什么呢?教师逐一进行指导。为巩固这种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填空:头上的羽毛像 ;绣满了 ;背上的羽毛 腹部的羽毛像 ;并采用合作的方式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引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翠鸟的外形上下工夫,接着发问: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请在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学生找到鲜艳这个词,那么哪些词可以说明翠鸟颜色鲜艳呢?请同学们在表示颜色的词下面标注。为加深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了朗读。基于这种感悟,教师将上述段落即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与后几句的构段关系用总分方式进行归纳。由于,第一自然段不单是讲颜色,还讲了外形的其它方面。为体现训练的重点,对于嘴、眼、身形等方面只是一笔带过。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师:翠鸟的职业是捕鱼,对于鱼与翠鸟而言,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请同学们自读2-3自然段,并适当勾划:在捕鱼的过程中,翠鸟、鱼分别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完成后,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了齐读再进行交流。生:翠鸟在捕鱼前是一动不动。师:为什么翠鸟要一动不动?生:等待小鱼。师: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疾飞是什么意思?生:就是飞得很快的意思。师:它在做什么动作,哪个词体现它飞得快?生:一眨眼。师:当翠鸟发现鱼后,它是怎么做的?小鱼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出示:尽管小鱼是那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小鱼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师:为什么小鱼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就发生这样的事情?生:因为翠鸟有锐利的眼睛。学生齐读该处。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翠鸟是怎么做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朗读。为更好地体会翠鸟捉鱼的敏捷,教师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词。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标注:蹬、飞、叼、贴。师:据专家观察研究表明翠鸟捉鱼的过程只需要1-5秒的时间。在大家的惊叹声中,教师再次安排学生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师:见到这样一只可爱的翠鸟,我们可能怎样去饲养?学生交流。师:翠鸟的家在何处?请学生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人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师:我们失望了,为什么还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此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愿望、失望、希望三个词概括本段的意思。但学生感觉这个要求比较难,因此,无言以对。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整堂课在教师的草草结语中收工了。
以上只是对课的一些原始性记录,还带了些许粗浅认识。对于这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特点:
1.从语文的工具性来思考,教者抓住了言语的表现形式,从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呈现出品词析句的意识与行动;尤其是对翠鸟的外形描写的段落,教者立足于构段方式、比喻的特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翠鸟捉鱼的段落,教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抓住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进行赏析,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2.教者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突破训练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的训练,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教者在对文本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采用了整体感知、重点品析、回归整体的设计方式,具体一定的完整性。至少,说明教者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较好的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的随意性较大,经常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评价语单调无情感,难以打动学生;
3.教者对文章的处理还欠火候。这表现在对第一部分、最后一部分处理精心程度还不够。对于第一部分而言,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串接,对于如何体会“色彩鲜艳、锐利的眼睛、小巧玲珑”等词所表现出的欣喜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4.既然是第二课时,学生对翠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出现视频没有什么意义。何不自然导入新课,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呢?
5.教者对这篇文章的分析还没有到位。我想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主动要有三: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在写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难点是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翠鸟之所以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跟它的身材、爪子、嘴和眼睛的特点是不可分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发现教者对“小巧玲珑、眼睛锐利、又长又尖的嘴”进行剖析,使翠鸟捉鱼高超本领的失去了必然性。
,我看《翠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