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一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一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591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一,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此文转载于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生平简单介绍一下?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课件出示正确读音)并齐读全诗。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如(1):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刚才板画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如(2):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引导学生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展开联想回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呢?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4、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诗人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着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啊!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师生共同体会“绿”字的妙用:(1)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色彩感和生机感;(2)“绿”字和“还”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 动、 翻、 皱、 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学反思:——《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再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近、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十一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