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带着孩子走入音乐的殿堂,一起来欣赏优美的《月光曲》。
一上课我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孩子们完整地把曲子听了一遍。然后我问学生:“听了这首曲子,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小吉说:“我仿佛在月光下荡着秋千,双手托着腮帮子,摇摇晃晃的,欣赏着月光下的美景。
洁洁说:“我感到周围非常安静,我看到的景色十分美丽,我陶醉了。”
小童说:“我仿佛走在小路上,路的一边是大海,月光照射在海面上,周围非常宁静,美丽。”……
这么美妙的叙述,使我们不得不钦佩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然而你们知道吗?他们是一群失明儿童,从他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明眼人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
只有小季不举手,我感到奇怪,问他有什么感想,他摇摇头。看来他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力。我想起了他的过去:他是小学三年级才被发现患有眼底板色素性变这种疾病。他早就得了病,但父母一直未发现。读小学时他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辱骂和父亲的责打。发现后家长积极地进行治疗,但是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法医治,他被送入了盲校学习。过去的阴影笼罩了他,导致了他严重的性格内向。课堂学习缺乏自信,对老师惧怕,他说话总是疙疙瘩瘩的,学习裹足不前。
我一边放音乐,一边朗读课文。读完后,问同学们喜爱这篇课文吗?其他学生都不语,惟独小季站了起来,他说:“我觉得老师朗读时配上音乐就好听了。”我的朗读引起了他对这篇文章的兴趣确实出乎于我的意料。但也并不奇怪,从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功效了。其他学生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我调整问题:“那么,你们有没有喜爱的段落呢?”他们点头说有。我让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他们都读了课文的最后三段,于是我就问他们这三段文字写了什么,他们回答我是皮鞋匠听了音乐后的想象。接着他们的话题,我说:“是啊,皮鞋匠和你们一样他听了这首曲子是这么想的。这么美的曲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进入了全篇课文的学习中,我再次播放了《月光曲》,让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摸读全篇课文。
这一节课最主要的任务是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在引导中,我觉得自己注意到了每个学生的反应。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但有时这种差异性又可以互补。从小季身上不正体现着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吗?其次是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感到没有兴趣的时候就是向教师提出要求了,老师如何换个方法、换个角度让他们提起兴趣呢?这里有着方法和技巧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的磨练,除此以外还要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程度上。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原文地址
http://www.szeblog.cn/user1/1701/archives/2007/38864.html
,我是这样教《月光曲》的
tag: 月光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