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是否由于肖像刻画得相似的缘故?
不完全是。刻画人物外貌要着力于表现其精神,以有限的描写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以逼真的肖像描写显示鲁迅“精神抖擞”的内在气质。“天真”的“大笑”,写其坦率、爽朗、乐观;“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写其旺盛的战斗精神。形神兼备。(“颓唐”为何意?反义词是什么?)
4.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不仅由于采用了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外貌的艺术手法,还由于在描写鲁迅先生言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深切感受,因而分外感人。
(1)请同学朗读第17节到第38节。
(2)思考回答:哪些段落着重把鲁迅言行的描写与作者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20节。“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踌躇”的“我”感受到了父辈的关怀与爱护。当时,自然环境“冷”,“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社会环境“冷”,“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如今一个长者如此谦和,如此恳切地问,怎不使这个在黑暗中受欺受穷的青年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呢?“抚摩”,轻轻地抚摸着,表现感情的细致、深沉。(注意破折号的作用)
第22节至第24节。“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说的是“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言这行使“我”思潮翻滚。“疑惑”、“猜”、“断定”,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的诚恳、真挚、不平常。
第26节至第35节。先生一句句平易关怀的话,使我“恢复了勇气”,使我“惊异”,使我“欢喜”得要跳起来。此时此刻,已不是思潮起伏,而是激情澎湃,表现于口的,是“结结巴巴”;藏在心中的是那个名字在乱蹦。为什么会“乱蹦”?是偶然的吗?不。“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我先看那后记”,说明平素仰慕鲁迅,爱读鲁迅的书。“笑声”形成“悬念”,“见面”勾起“猜想”,心中一直崇敬的人,现在突然出现在眼前,又怎能不欢欣,怎能不“乱蹦”?可是又为什么“没有把它蹦出来”呢?“我向四周望了一望”,这个句子有文章。1932年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进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鲁迅在上海的处境十分危险,为了鲁迅先生的安全,作者尽管万分欣喜,但还是抑制住自己的感情,没有把它蹦出来。鲁迅“微笑”了,“默认地点了点头”,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对同志、对朋友的无限信任,这意味着鲁迅与穷苦工人心心相印。此刻无须讲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36节。父亲般的抚摩,同志的信任,朋友的真情,扣击作者的心扉,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奔腾的感情,他呼唤着,赞颂着,赞颂这伟大而高尚的灵魂。
请两个同学朗读第3 6节,读到“给……毁坏了”注意两个“完全”。对黑暗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艰苦卓绝的战斗,“横眉冷对千夫指”。对青年,对人民呢?“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37、38节。鲁迅赠书时的语言如此质朴无华,实事求是,正是他自己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这高尚的品格对作者是极大的教育,做奴隶的人(衣服上一只口袋都没有)受到如此的挚爱深情,怎能不激动?只能把千种情、万种意表现在“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凝聚在“恭敬地鞠了一躬”之中了。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情真意切,如诉如泣,既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又使“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的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
这一部分前前后后反复写了好几个“瘦”,它深刻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瘦”是形貌描写中的点睛之笔。
5.作者在文中一再写自己工作的劳累、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贫困,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游离主题?
这样写,既真实地反映了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苦难,更突出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工人的悉心爱护,与劳苦大众息息相通的高尚品质。这样写,不是闲文浪墨,游离主题,而是为了更具体真切地表现主题。
6.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这“一面”虽“小”、虽“少”,但由于作者反复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外貌描写,由于结合写自己的深切感受,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栩栩如生的鲁迅高大形象,一个伟大而高尚的灵魂。这就是小中见大,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手法。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这见“一面”的场景是感人的,然而其意义绝不局限在当时,这“一面”究竟产生了多大的精神力量呢?请读第二部分。
2.朗读、回答。
这“一面”影响我的一生,给予我巨大的鼓舞,使我终生难忘。“昂着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更加坚强起来”,这些语言深化了“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的形象,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光照人间。
3.作者对先生的逝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两个“不愿”起什么作用?
为人民作牛马的人离开人间,人民怎能不哀思如潮、悲痛万分?然而,更重要的是继承遗志,努力战斗,两个“不愿”,正是要把无限的悲痛化为前进的力量。悼念先生的最好行动“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感情收敛起来,似乎可以收笔了,为什么又要写下最后一句话呢?因为作者崇敬、爱戴、怀念等深情交织在一起,不能“自己”,抑制不住,不得不奔放出来,情动于中,故而言表于外,于是写下了这篇悼念先生的文章。感情抑扬,结尾起伏,意味隽永,叩击读者的心扉。
这一部分的抒情、议论,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五)指名朗读全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40多年前阿累见鲁迅“一面”,终生难忘,获得精神力量。我们虽然不可能亲眼见到鲁迅,但读此文,也仿佛觉得刚与鲁迅见面回来,是那么亲切和难忘。
鲁迅是“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你们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联系自己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接触到的鲁迅先生的思想言行举例说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六)布置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加深对鲁迅思想品格的理解与认识。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原文地址
,《一面》教学设计二
tag: 教学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