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怎样教与学
今天,着重思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老师的普遍困惑,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提出的,问题的起
因是教材的编排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个问题是家长的疑虑,主要是从“学”的角度提出的,涉及新
时代怎样来读传统文学名著这一敏感话题。
我今年教六年级,发现“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中,《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用了“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方式,这样的“课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究竟该怎么教呢?
——教师
“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方式,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与众不同
,“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该如何教学,成了难点所在,甚至对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有时,事情真是非常奇怪,“精彩片段”、“梗概”单独出现,在教学上我们并不感觉特别为难:
课文《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和《景阳冈》都是节选自古代长篇小说的精彩片段,我们有许多相
关的“长文短教”的经典课例。《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的资料袋中也都有对《三国演义》《
水浒传》整本书的简单介绍,我们也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在教学时非常自然自如地加以利用
。
那,为什么作品“梗概”和“精彩片段” 同时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后,给老师带来这么大的教学困惑
呢?
我想,是不是有这几点原因。首先,以正文形式出现的“梗概”比“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名
著介绍,在主要内容的提炼上更具有典范性,只是让孩子通过“梗概”快速地了解整本书的故事大
致内容,很多老师会觉得与其“正文”的地位不符,觉得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这个单元
出现的“精彩片段”和以前的“名著节选”还是略有区别,例如《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和《景
阳冈》等课文,故事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甚至与其他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且学生通过
各种渠道对故事全貌也已经有基本的了解,因此这些课文虽然是节选实际已接近“单篇短章”。而
《鲁滨孙漂流记》的“精彩片段”,显然更长,并且“碎”,没有前因后果,阅读时如果没有“梗
概”,理解上会出现情节空白以至无法连贯,是真正意义上的“片段”。特别是这个片段所运用的
语言,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一种新的真正“小说”式的语言,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的语言
,这种文学语言平实朴素,不肆渲染,贯穿着“帐簿”精神。对于这样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有陌生感
的正文,因缺乏经验的积累,教学的压力就自然而然来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梗概
”和“精彩片段”捆绑式出现,那在教学时怎么做才能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呢?在促进关联的过程
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点实用的阅读技能呢?因为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就是阅读“梗概”和许
多个“片段”的过程。
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梳理并想办法解决。怎么梳理呢?我认为,先确定主要的教学目标然
后解决相对比较具体的教学难题,更合理一些。那么,这个类型的课文,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
么呢?从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读物推荐,到了解名著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再到将简介整部作品和
阅读精彩片段相结合,教科书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从教材编撰的变化来看,这
个类型的课文,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
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鉴“读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
例如教学气氛松散、宽松一点,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
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听少说,多组织与观察。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
说说“精彩片段”中哪一处最精彩。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
故事情节,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
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如果我们能围绕这一主要目标努力并初有成效,应
该说我们基本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主要目标之下,我们可以再考虑一些具体的教学
难题。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两者之间的关联?我在上此课时,就让学生试
着判断“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
过程。又如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梗概”与“精彩片段”这两个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
文学赏析能力?我在上此课时就让学生根据“梗概”试着用更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尝试之后,学生
发现,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
问题。这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故事重点的把握过程。而我在着重上“精彩片段”时
,考虑到自己班的学生已经具有多次“共读一本书”和开展“班级读书会”的经历,因此我更多从
“文学欣赏”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例如“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写,会怎样?”
,例如“找出故事中的时间线索,谈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例如“在这个故事中,一件很
简单的事,有时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
由”,又例如“作者在故事中会不时流露出自己的想法,从故事中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
。
有些孩子读这本书时,会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读鲁宾孙在荒岛的历险故事,后面的故事也略过不读
。这样好吗?——家长
这些家长可能担心这种凭着兴趣有选择的跳读的方式不是阅读名著的正确的方式,然而我倒认为这
种阅读方法挺好的,这本书可能就该这么读。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面对一部创作于两百多年前
的外国文学名著,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如何来读的问题。
如果我们了解足够多的作者经历及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当初作者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表达资产
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因此,笛福创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
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显而易见,笛福的“开拓”带有强烈的
殖民主义色彩——征服,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征服其他文化。这种征服的欲望与目的在小
说的开头及结尾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鲁滨孙热衷航海与冒险并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崇高的追求,
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这部作品无异地大大刺激了当时西方的勇
气,宣扬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精神,对于当时人类的思想是一大进步。但是,作者所宣扬的与现在的
价值观,例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平等、国家的主权、文化的多样性共存等完全背离。关于荒
岛生存小说,近代还有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蓝色的海豚岛》,《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公卡
,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怎样教与学tag: 漂流记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