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娟 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奉化市居敬小学 周慧娟
教材简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
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
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习本文,能使学生受
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本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议论文。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
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鸿毛、炊事员”等词语,积累含有“鼎”的四字词语,辨别“死”的情感色彩。
2.通读课文,理清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初步领悟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要意思从“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三方面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通过“品评比较”、“感情色彩辨析”、“关联词语的咀嚼” 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导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通过层层朗读,触摸毛主席“引经据典”、“对比”、“举例”等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感受主席语言独特的
魅力。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难点:触摸毛主席“引经据典”、“对比”、“举例”等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感受主席语言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巡视海空陆三军的视频;张思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媒体播放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巡视海空陆三军的场面。“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三军战士们的一句句 “为人民服务”是多么的铿锵有力,多么的震撼人心!
出示:毛泽东的题词——“为人民服务”
苍劲有力的题词就是当年毛泽东号召全军全党的宗旨——(齐读)“为人民服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课文《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
(多媒体呈现“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语境,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皈依,拉近学生与历史、与“为人民服务”的距离,使一声声“为人民服务”初
步植入学生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文体
通过预习,结合资料袋,你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这是一份演讲稿,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前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演讲;预设二:这是一篇议论文,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就
跟你讲道理似的)
(意在让学生触摸议论文、演讲稿的文体特点。)
2.感知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读中正音(如“鼎”、“铭”、“炊”等字),读中穿插教学“鼎”字(象形字,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
。本义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积累“一言九鼎”、“三国鼎立”、“鼎鼎大名”“革故鼎新”等词语,并提炼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达成共识:围绕“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讲了三方面的意思——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板书要点。)
(读懂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把书读薄,进一步感受“围绕中心论点分层论述”的议论方法。)
3.感知论点的开门见山
毛泽东主席从“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三方面具体阐述中心“为人民服务”,像剥笋衣一样一层一层地讲得清清楚楚。不难发现,
文章的一开始就鲜明地亮出了主席演讲的观点。读读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品评比较。去掉“完全、彻底” 两个词读一读,从““完全、彻底”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体会毛泽东主席的用词的意味,以及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
(2)朗读这一段,背诵,让“为人民服务”也深入学生的心中。
(3)再读这一自然段,感悟开门见山亮观点的写法。
(鲜明性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在读懂第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主席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的方法。通过品评比较,体味“完全、彻底”词语
的韵味,感受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感悟课题高度浓缩的魅力
再回读课题,结合课题,感受“课题”高度浓缩文章内容的魅力。
三、品析词句,感悟语言的魅力
“为人民服务”这简简单单的口号,经过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是那样的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散发着如此大的魅力呢?让我们细
细走进毛主席的演讲词去探个究竟吧!
(一)解读“死的意义”,感受引经据典的效应
1.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毛泽东又是怎样把“死的意义”说清楚的?看看主席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
(1)引用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示句子:
A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理解“固”、“或”、“于”等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②体会引用的效应,增强演说的说服力。
毛主席自己就是一个伟人,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
(简介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使人信服)
③读句子。
(2)对比
出示句子:
B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可以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
③体会“死”字的感情色彩。同样一个“死”字,前者的“死”字与后者的“死”所包涵的韵味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的“死”是怎样的死?联想到哪些表示“死”的词语或诗句?(如词语:“牺牲”、“就义”、“献身”、“捐躯”等;如诗句:李清照的“生当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于谦的“浑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
后者的“死”呢?(如“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等)
④带上不同的情感色彩朗读。读中体会“对比”的作用,一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
(3)举例
出示句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介绍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以及牺牲时感人的那一幕。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小结:毛主席先是亮出“死有不同的意义”的观点,然后引用司马迁的名言,继而采用对比的手法辨别“死”的含义,最后张思德为人民而牺牲的例子
,周慧娟 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tag: 教学 为人民服务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