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叙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即1943年写的。文章无疑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的好教材,但对于李大钊,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毕竟时空久远,学生的理解更多是苍白。如何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
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呢?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你认为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何处看出?”这个问题,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体验情感。如读“法庭上”这一部
分:“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读这几句,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受过酷刑了。
师: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面对亲人平静、慈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他的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说明他
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李大钊是个坚强、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师:对,正是这样,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在法庭上也不因亲人的哭泣而忧伤,相反,他用
“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可是,有人说,共产党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近人情,甚至很冷血。你以为如何?
生:不赞成,从“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
们没有关系。’”可以看出父亲对我们的保护,关心和爱!
生:对!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这一句我懂得:父亲知道敌人要对他下毒手,因此,他要深深记住亲人的模样。如果有来生,
还要做夫妻!还要做父女!
……
“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
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引导想象,谈谈感想,交流收获等等,从而激起共鸣——油然而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达到了生本、师
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叙事
tag: 教学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