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贤《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实录
作者:任晓霞
哈尔滨市复小学校 王传贤
师:上午,滕老师和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啊?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一连两个学生都在复述课文)
师:我发现了,注意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事,要注意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谁来说课文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新中国解放的时候。
生:1950年初春。
师:好,时间知道了,华罗庚从哪回自己的祖国去呀?(板书地点)
生:美国的阿尔巴城。
师:对,人物大家肯定都清楚了,一齐说!
学生齐答华罗庚。
师:那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齐读课题。
生齐读“回自己的祖国去”。(板书事件)
师:好,现在可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吧?思考一下,想好了再说。
生:1950年春天,华罗庚和家人从美国乘船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很好。那么,全班都会说了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
(学生互相说)
师:像这样叙事的文章,就应该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文章,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了吗?
生齐:知道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指着课题)谁来读课题?
(两个学生读了课题)
师: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了,老师要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加什么?
(学生纷纷说叹号,可是有一个孩子大声说“问号”)
师:问号?问号怎么读?你读读?
生:(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哦,回不回去?
生:回去。
师:很肯定。那么能是问号吗?(孩子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坐下)
师:(指一名女生)你说加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那你读读。(学生读得很有气势)听出感叹的语气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还有谁能这样读?(又指两人读)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生:高兴。
生:心里很激动。
生:心里很高兴,特别高兴。
师:好。大家有这么多想法,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课文,答案就在课文里。为什么加感叹号呢?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读课文,你不用讲,一读课文别人就能听出来,课题后面一定要加一个感叹号。明白吗?通过你的朗读,你一读,别人就知道了,这儿一定要加感叹号!行吗?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有一个女孩子没有读完,在老师的示意下,继续读完课文)都读完了。谁愿意来读读?(指一名学生)请你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完了,我们看看能不能在课题后面加上感叹号?
生:(读课文,读得比较流利,但没有感情。另外一个孩子听出了错误,给予纠正,老师及时评价纠正别人错误的这个孩子听得很仔细。)
师:能加感叹号吗?
生:不能。
师:谁再读?
生:(读课文,稍好)
师:怎么样?有点激动没有?
生(七嘴八舌):有点。
师:从哪儿听出来的?
生:我从最后一句听出来的。
师:请你读读,看看你是不是真听出来了。
生读。
师:哎呀,激动地喊出来了“中国解放了!”(老师示范读后板书这句话边写边说)“中国解放了”,这儿为什么就要加感叹号?
生:盼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到来了。
生:他们的祖国解放了,他们可以回国了。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资料(补充华罗庚为什么会在国外进行研究,简单介绍旧中国的情况。)当他得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他终于可以有机会为祖国的人民效力,有机会回自己的祖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齐)激动。
师:心情那么的激动,一起再读。
(生情绪激动起来,读“中国解放了!”)
师:(引读)心情那样激动,都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学生一遍比一遍情感深入,读得由开始的平淡到有了激情。)
tag: 教学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