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是愚忠还是忠诚——《和氏献璧》的目标引导冲突
作者:李香菊 (小学语文 小语04 山东滨州)
课文(与教材有出入):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来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连血都流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件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独独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初次执教这篇课文时,我把理解人物的美好品质——忠诚,作为课文理解的主要目标,可是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效果。学生讨论的结果让我感到意外。
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卞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
“为什么厉王把卞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
“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卞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
但是,我又觉得学生的大胆质疑,张扬个性隐隐的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社会是需要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但必须是科学的不唯权,只唯实,不能怀疑一切,妄自尊大。社会毕竟需要主流文化和主流精神,对祖国的忠诚应是公民的基本准则。虽然不是思品课,但我们语文还是要提倡主流文化的。那么目标没有实现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思索良久,我觉得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距离学生太遥远,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不被学生理解,同时也被教师忽略是主要原因。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思路,在另一个班再次上课。
讨论从“璧”开始,学生很容易认识玉璧,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古时候什么样的人佩戴玉璧?”通过讨论和资料引入,我们知道,在古代尤其是卞和所处的年代,璧既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又是国家财富的象征,国家实力的展示。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佩戴璧,同样是这块和氏璧,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秦王曾以十五座城池的代价来换它。可见,那时候卞和献出这块璧不仅仅是效忠于自己的大王,更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再来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可能就不会认为他是愚忠了。果然,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卞和的行为品质,我们通过与历史沟通顺利地达到了目标。
前面学生说到的厉王和武王残暴的问题,我也引导学生来评判他们的做法,初步认识封建君王的残暴和那个社会的不民主。这是另一个话题,是课文多元理解的话题。但我坚持一个观点:再多元的理解也必须放在正确的主流思想之中,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影响。
,卞和是愚忠还是忠诚——《和氏献璧》的目标引导冲突
tag: 和氏 , 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