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案例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一位舍己救人、顾全大局、同情弱小、尽职尽责的老
船长的形象,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教育,感动极了。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我们一起
动情地朗读,深情地体味,放声地歌颂这个令人感动的可敬的老船长,效果很好。为了让学生可以更
深入到文本里去,领悟老船长的精神境界,我做了以下尝试:
师:一位可敬的老船长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心里都很难过。但此时,被救的人中却有人说:“
哈尔威船长太不称职了,才让自己的船出现了这样重大的事故,沉入大海,也让我们损失惨重,险些
丧命!”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对,错不在船长,因为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船速较慢,是“玛丽”号超载,船
速太快,撞上“诺曼底”号的。
生2:我也认为错不在老船长,因为海上的雾渐渐变浓,船长无法事先预测,所以是大雾害了他们。
师(见机行事):对啊!老船长按照既定的线路,小心地行驶着自己的船队,若不是大雾,也许这起
事故就不会发生了,所以作者在文中详细地描绘了大雾的情况,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生1:这句里有“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生2:“雾越来越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
。
生3:这句也有,“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
师:那文中为什么要几次三番的提到大雾呢?这样写是否有重复之嫌疑呢?
生有了上面的辩论,马上就想通了。
生:这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下文中的海难正是因为这个才发生的。
师:你很善于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很好。作者在这里反复写雾,就是为下文写这次事故埋下了伏笔
,做了个铺垫。我们在作文中也常用到,像为了写清明节人们心情的悲伤,可以先写写周围的景物,
以此衬托自己的心,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同学们今后可用。
在后面的关于对老船长“与船共存亡”的思想的体会,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反向提问,加深了理解
,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在短短的一篇小说中,在一个问题的引领下,再次的深入文本,感受了文字的
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100多年前,遥远的英伦海峡上,“诺曼底”号遇险沉没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也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领悟了老船长的精神实质,体会到了文中作
者巧妙的构思。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收获,都是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的,真情的流露,方法
的渗透,思想的教育,都是那样自然而然,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无息。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
求的吗?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案例
tag: 教学 诺曼底 , 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