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二
终于把课文翻完了,学生们也没了兴趣。我向今天就开始讲吧。扫除了文字障碍,掌握了大概故事,总要讲点什么出来。昨天的思路们怎么排上用场。主要是翻译太慢。没有两节课,翻不完。到后来我变换策略,让学习好的同学多翻几句,这样一下子就提高了速度。没办法,不加快实在是等不及了。
第一节课在三班,上得还可以,但是出不来很好的效果。加之自己是一边上一边调整思路,所以比较慢。
原先的思路是:
1、慕道:慕道及心理变化引出人的善变。得到的往往不是自己心中的。
2、没有得道:为什么没有得道?引出吃苦。
3、道的大小:道士与王生道的比较;为什么把道士写得那么神奇?
4、蒲松龄的块垒。
同学们大都停留在不劳而获,投机取巧上。我就尽可能往高处引。出彩的一个地方是为什么道士强调要吃苦。吃苦的目的何在?讨论到后来,吃苦是修炼仙术的前提和基础。到这里好像就下课了
中间的时间改作业。第三节课突然想到可以在吃苦上下功夫---前面的线索不明朗。
前面的慕道不变,心理变化引出善变也很顺利:我是我多变,不是我负心,我是真心在变。这是事实。举一个例子。我爱你的时候我是真心爱你,我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心不爱你。我没有骗你。
同学们还是有讨好老师以及不假思索就下结论的毛病。前面的慕道是真心的,只是没有想到要受那么多的苦。所以才最后选择了穿墙术。他如果不是真的慕道,也就不会数百里而来,还要砍柴几个月。也不会看到道士的法术而心悦诚服。---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目的---突出他是真的慕道。
下面紧接着就是核心问题。吃苦。
为什么要吃苦。同学们回答吃苦是为了成仙。
如果王生又坚持了一个月,道士会不会传授给他法术?
孙悟空经过了多少劫难?
砍柴只是吃苦的一个表现而已。我可以让他去挖坑。顺便讲了一下经济学里的挖坑埋坑。同学们很感兴趣。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先吃苦?大家都说是的。
为什么一定要吃了苦才可以修炼成仙?吃苦的终极价值何在?有人说这是为了生存。那我提醒这是一个层面。然后有人陆续说出是为了培养毅力,增强意志,忍耐力。我说这是高了一个层面,还有。
就有人喊出了修身养性。有人表示怀疑。我说对的,是修身养性。发言的同学立马兴奋起来。不过我话题一转,为什么吃苦就能够修身养性?
到这里,思维的深度才出来。同学们在思考。不过很快,就有人说出了吃苦是为了排除杂念,为了心如止水。那么有哪些杂念?我顺口说,七情六欲,我也背不出来。下面立马有人掰着手指头念念有词。见状我就让同学们说。大家推举了一个偶尔听课偶尔做作业的同学。没想到她走到台前,一个一个地写了出来:贪、嗔、痴、恨、爱、恶、欲。(后来我查了一下,原来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和眼、耳、鼻、舌、身、意。而贪嗔痴属于三毒。)让我很吃了一惊。这是应该表扬她的,我忘记了。稍微解释了一下,就开始步步紧逼:为什么吃苦就能够消除杂念呢?
这里是问题的关键。现在想想是我在胡说八道,因为关于佛教的东西我还听说一点皮毛。而道教的东西连皮毛也没见过。属于信口开河了。只不过我认为佛道有些也不必份得太清,只要得鱼,筌为佛为道亦是小象。
停顿了一会儿,同学们说吃苦多了,脑袋里只有苦了,就容不下其他东西。有的说麻木了。这个时候轮到我说了。
我说,吃苦,苦到一定阶段,就会明白了,苦就是不苦。但是这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没有到达高级阶段。到了高级阶段,也就没有苦这个概念了。同学们傻了。说老师你在绕口令吗。
我说,我再讲一遍。还是不灵。我说砍柴是吃苦的象。而苦本身也是一个象。到消除七情六欲荣辱得失就要把这些象统统去掉。不要执著于某一个象。越讲越迷糊。
灵机一动,我说为什么慧能比神秀的偈子要高明一些。给学生背诵两个人的偈子。然后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神秀也悟道,但是心中还有身,心,不能物我两忘。(我之患在有吾身。这句话当时每想起来。讲到佛教,就痛恨自己知道得太少。)而慧能则已经天人合一了,他已经没有了象。
这下同学们明白了。然后我就接着说,贪嗔痴等等七情六欲都只是象,破除这个象,才能心如止水,才能修身养性。要破除,就要吃苦,就要修炼,就要一点一点来,一步一步来。
而不能吃苦,一下子就卡在了象上,那后面也就免谈了。
讲到这里,我感到莫名的兴奋。同学们也是少有的聚精会神。下面我就转入了另外一个话题。道中应该还包括什么。除了法力无边,除了术之外,应该还有哪些东西。到这里就要下课了。我寥寥几句,说到了谦卑之心。说到了爱因斯坦给一个小姑娘的信。我说这就叫伟人。其实我要讲的还有慈悲之心,这才是重点。但是没时间了。
有同学说,老师你中午来讲。好长时间没有受到这样的邀请了,着实高兴,却不得不抱歉:我中午吃晚饭马上就要出去。区课题组活动。
吃晚饭已经十二点了,风风火火出发,还是迟到了。听课的学校太难找了点。
没上完,下面还有。就是道和术的比较。这样回家的作业就有了用途:目的,大小,灵验,途经。一个是美轮美奂,一个是鸡鸣狗盗。一个是淡然自处,一个是得意洋洋。这是两个世界的概念。
由此引出最后一个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留仙写这篇东西的用意。
从异史氏曰分析。
用尽难堪字眼挖苦讽刺别人,其实主要还是自己不得志。别人如王生,不入流而已,却春风得意左右逢源。自己如道士,却只能穷困潦倒。
一篇文章到此结束。我累得够呛,估计同学们也会上气不接下气。
这节课上得尽兴,可是我到底要交给学生们什么,我不知道。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文章价值有了,教学价值何在?
,《崂山道士》二
tag: 崂山 , 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