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划好的同学可以把划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评析:词义的理解各不相同,或根据词义说词语,或利用近义词理解,或结合课文语境感悟,或联想上下文体会。同时,不忘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师:现在我们再看这些词语(手指词语),谁能用上这里的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词,说一说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两位新朋友。先说说铁罐。
生1:铁罐很骄傲,他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觉得跟他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他用上了三个词:骄傲、奚落、羞耻,说出了铁罐的特点。
生2:铁罐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陶罐说理由,他就恼怒了,生气地说,我跟你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他用上了四个词,谁再来?
生3:我们今天认识了骄傲的铁罐,他常常奚落陶罐,陶罐说明理由,它却变得恼怒了,用更加轻蔑的语气去奚落陶罐,还说跟陶罐在一起感到羞耻。
师:真不错。谁来说说陶罐?
生1:陶罐不像铁罐那么骄傲,它很谦虚。
生2:陶罐不像铁罐那么骄傲,它很谦虚。时间在流逝,皇宫倒塌,当人们挖出了陶罐,他还想着自己的朋友。
生3:我们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谦虚的陶罐,不管铁罐如何奚落他,他还是希望和铁罐和睦相处。
【评析:在学习感悟词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用两组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分别说说自己对刚认识的两个朋友——陶罐与铁罐的印象,这不只是阅读感受的外在表达,还是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后的积累与运用,实现了词语理解、整体感知与概括内容的高度整合,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品读课文,着力感悟
师:讲得真好!同学们,这一篇童话故事,主要采用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可以说对话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每一次对话,每一个人说的话都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非常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人的对话,注意他们的不同语气。(学生自由练读)
师:铁罐第一次奚落陶罐的话,谁来读?(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谁再来读?(生读得还是比较平淡)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怎么就看出铁罐是在奚落陶罐呢?
生:铁罐是“傲慢地问”。
师“傲慢地问”怎样表现出来?语气要扬上去,要有挑衅的味儿。(指名读)
师:有点挑衅的味道,语气扬上去了。谁再来一遍?(学生读出了挑衅的味道)
师:我很赞成这样读!一起来!(齐读)
师:第二次,又是怎样奚落的?(生读)哪儿看出它在奚落?
生:懦弱;
师:说它是——
生:懦弱的东西;
师:还有哪个词看出他在奚落?
生:神气。
师:神气,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还有哪个词?
生:轻蔑。
师:什么意思呢?
生:看不起他。
师:根本就看不起他。我们怎样把这种看不起的语气读出来?谁来试试?(生读后)谁能读得更轻蔑一些,更看不起一些!(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三次?(指名读)
师:他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怎么样?
生:恼怒了。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铁罐的恼怒的?
生: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来表现铁罐的恼怒。
师: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中间,大家看看提示语前面只有几个字?
生:两个字——住嘴。
师:后面还有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提示语后面的一句也是用什么号?
生:感叹号。
师:从这两个字,从这两个感叹号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铁罐已经气到了极点!已经火冒三丈了。
【评析:长期以来,“读懂课文”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种种情感体验。我不否认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技法也会有所感悟,但对这种“悟”的低效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品读感悟环节,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师:谁来读?(生读得语气激昂,像吵架)
师:生气,恼怒,语气不一定要非常高,请听老师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从铁罐的一次次奚落中,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铁罐?
生:骄傲;目中无人;看不起他人;骄傲自满;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
师:骄傲、无礼、看不起别人,面对如此傲慢,如此无礼的铁罐,陶罐是什么态度?谁来读读陶罐说的话?(指名读)
师:多么谦虚啊!
师:第二次?(指名读)
师:第三次?(齐读)
师:从陶罐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谦虚;心平气和;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彬彬有礼。
师:好一个“彬彬有礼”。掌声
生:陶罐就像一个“谦谦君子一样”,不与铁罐计较。
师:“谦谦君子”你都知道,还用得这么准,真了不起!(竖起大拇指)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和气、礼貌待人、心胸宽阔的陶罐。现在我要请两个同学,一个读铁罐的话,一个读陶罐的话,读铁罐的要读出他的傲慢、无礼,读陶罐的要读出他的谦虚、和善、宽容。(分角色朗读)
(读后师生评议分角色朗读情况,再次指名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铁罐前几次说话的提示语里都有怎么说的,第一次是“傲慢地说”,第二次说它带着“轻蔑的神气”,第三次是“恼怒地说”,可是第四次却没有任何提示。大家想一想,这一次他会怎样地说?注意这个时候,他比原来更生气,更恼怒了。
生1:大发雷霆地说;
师:是的,请你把“大发雷霆”带进去读。(生读)
生2:怒气冲天地说;
师:好!,请你把“怒气冲天”带进去读。(生读)
生3:火冒三丈地说;
师:把“火冒三丈”带进去读。(生读)
生4:怒发冲冠地说;
……
【评析:我们说,“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这里,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在词语板块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既训练了学生语言,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师:是的,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分角色再读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不同品格(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比较熟悉了,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生1:我选陶罐。
师:你呢?
生2:我也选陶罐。
师:你们呢?
生:选陶罐。
师:大部分同学都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那如果铁罐做你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
生1:铁罐,不要小看陶罐。
生2:我会对铁罐说,如果你是陶罐,受到别人的奚落,你会有什么感受?
师:这叫将心比心。
生3:铁罐兄弟,你有你的优点,人家有人家的优点,你怎么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呢?
,品读深化感悟 改写丰富内涵《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与评析tag: 教学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