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
生:(背诵)
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生:(指名朗读第6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
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
(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读句子,说感受)
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 (板书:搏击?)
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
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
生: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
……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生:(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的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12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齐读第16段)
(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同学们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
六.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
师: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之前有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这里,老师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思考题——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下课!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全国著名教师 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tag: 课堂 教师 安塞腰鼓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