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教师 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执教:全国著名教师 董琼 整理人:河西一小 黄颖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
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
(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知道腰鼓与其它鼓击打有什么不同吗?
生:腰鼓击打起来更投入
师:是的,腰鼓击打起来更加投入,有激情,手舞足蹈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看看在读时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师:的确不好理解。
生:为什么三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把你的问题放在心里,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生自由朗读)
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的内容在第9段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觉得这段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充满生命力,充满激情。
师:这种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纠正“蓦”字读音及意思)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
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生:(齐读)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为什么“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在山崖敲鼓有回声,
师:我明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那为什么“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因为鼓声热烈,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有同学会欣赏着一节!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生:(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鼓声激昂。
师: 还有谁勾画的也是这一句,除了排比句式还有其它原因吗?对这句情有独钟肯定还有其它原因
生: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生:(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什么区别?
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生:(指名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他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
,全国著名教师 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tag: 课堂 教师 安塞腰鼓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