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五)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
(六)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
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只有8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69万亩耕地的税收。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柳永几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段。文章发表后,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tag: 栏杆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