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二节在高二3班上课,上的是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感觉甚好,遂录之。虽难免有枝叶之添,但基本忠实于原貌。
课前演讲:陈仁宇汉字的叠加
过渡:刚才陈仁宇写了这么多字,有许多我们都不认识,为什么呢?
学生:太复杂了,太难写了。
师:其实,汉字的发展正是由繁趋简的过程,这一点跟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
PPT:简笔与繁笔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句,大家读一下。
齐读:从来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师:真是这样吗?如若不信,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师边读边讲,提醒大家注意字数的差异。
师:同一件事,别人用12个字,欧阳修用6个,他就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可见,古人确实是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
环节二:提炼观点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两个问题: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什么是简笔与繁笔?换言之,简笔与繁笔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学生齐读。
师: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生1: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还有吗?
生2: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师:好,将这两句加起来,就是本文完整的观点。
齐读: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那么什么是简笔,什么又是繁笔呢?
生3:只有内容精炼的文字都是简笔,描写细致的就是繁笔。
师:那么,我写了一万字,内容了很精炼,它是简笔还是繁笔呢?
生3(思索片刻,犹豫地说):是简笔。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有几个学生支持,也有人表示反对。
生4:我觉得她说得不对,比方说我用一万字写自己打酱油,我是写得很精炼了,但你能说是简笔吗?如果是写战争,我觉得倒可以这么说。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自己对写作的感觉从写作内容的大小来表示了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但是我们只要从文本中就可以找到更有力的依据,何必舍近求远呢?
张智诚:我觉得这不能算简笔,因为文章里说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关键在这个“不单”,不能单从文字的多寡论,并不是说文字的多寡对简笔和繁笔没影响。所以,我觉得简笔第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要文字少。一万个字太多了,无论如何不能算简笔。
师:打个比方,我们班要评优秀学生,丛老师说我们不能单以这次考试的成绩论,言外之意还得看同学们其他方面的表现、整个学期的综合成绩等等。那么,这次考试的成绩算不算评定的依据呢?
许多学生点头,说:算的。
师:所以,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判断简笔繁笔的一个标准就是文字的多少,另一个标准是什么呢?
生(齐答):内容。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
生5: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师:我用一张图来表示简笔和繁笔,你们看行不行?PPT: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生6:对比论证
师:这是论证方法,还有没有别的角度?
生7:先驳后立。
师:很好,是全部批驳还是……
生7:肯定其合理之处,驳斥其不足之处。
师: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段中有“繁”是加了引号的,为什么要加?
生(齐答):起强调作用?
师:为什么要强调?请注意作者批驳的观点对“繁”的表述。
生8:因为这里的“繁”是“繁笔”,而批驳的观点中是“繁冗拖沓”,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加引号,势必会给人以“偷换概念”的把柄。所以要特别强调,以示区别。
环节二:梳理结构
3分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提问学生后,予以补充,展示PPT:
观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简笔用得好
二:繁笔用得好
三: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啰嗦。
四:繁简的标准:无可削、不得减。提炼的方法一是字斟句酌,二是发诸真情。
五:联系现实中创作趋长的情况及原因来谈
结论:提倡简练为文。
师:作者论证基本是按照什么思路展开的?
生:先谈为什么要用简笔繁笔,再谈怎么判别并处理好简笔繁笔,最后联系现实来谈,整篇文章是层进式结构,逻辑严密。
环节三:讨论问题
再浏览课文,着重看选材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讨论
师:有没有问题,尤其是选材方面的。
生1:本文的观点是“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到了文末联系现实谈时又说提倡简练,有点尚简抑繁的感觉,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因为观点是观点,文末联系现实,文坛写作有长的趋势,所以提倡简。
师:对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和写作意图的联系和区别,有时候它们是一致的,有时候它们就像本文一样是有差异的。
生2:为什么文章选材都是水浒鲁迅这样的古代文章?
师:鲁迅是古代的吗?
生2:不是,但他的文章也很经典呀!
师: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自己的提问,这叫什么修辞方法?
有人笑答:设问。
生2:我还有一个问题,第3段开头说“以上是说简笔用得好”,为什么段末又说“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又说简笔不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不用我回答,很多同学都能回答。
(提问生1:你一定能回答出来。)
生1,笑:你怎么这么肯定?
师: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
众生笑。
生1:那好吧。因为两句话评价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指水浒传里简笔用得好的例子,一个是指作者自己将拳打镇关西的内容进行简化处理后,文章这样写:“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体现繁笔的好处。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tag: 课堂 , 高二册语文教案,高二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二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