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目的
一、了解以“土地”为线索,把涉及古今中外有关土地的丰富材料贯串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结构特点。
二、重点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激发学生热爱国土的感情。
课文分析
一、结构
文章以“土地”为线索,把涉及古今中外有关土地的材料贯串起来表达中心思想。
全文19段,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1、2段。引子,点题。
文章开篇就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这是全文思想内容的总纲。在结构上,它统摄全篇,引起读者对土地作新的联想,注入新的感情。
(二)3—18段。具体展开对土地的联想、议论和抒情,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又分三层。
1.3、4段。总写关于土地的遐想,点明联想的方法,为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的总领,领起以下两层:第三段“遐想”后写了三个“想起……”,第一个“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是文章主体部分的总述;第二个“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和第三个“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痛苦、忿恨、希望、期待的心情)为分述,是下文叙写的两个主要内容。
2.5—14段。写土地的珍贵。具体写从古到今不同阶段对土地的不同态度——封建统治者、殖民主义者对土地的占有;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而斗争和流血。
3.15—18段。写做了土地主人的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改造与建设。
(三)19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思想。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分式结构。主体部分的结构是:土地珍贵—保卫土地—争做土地的主人—以主人翁态度改造、建设土地。结构层次清晰,层层相因,逐层递进。
二、记叙、议论和抒情
借助联想展开记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眼前的土地首先联想到2600年前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的一个有关土地的故事。故事有波澜,情节完整。其中,那大臣的话点出了土地的珍贵,使重耳转怒为喜,放下想打人的鞭子,“突然跪下,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作者就这个故事解释道“……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无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这就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土地态度的实质。
接着,作者在追述古代中国皇帝给公侯分封疆土的仪式之后,又叙述了近代外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土人跪着把泥土捧上天灵盖的投降仪式,随即揭露了殖民主义者的凶残:“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因为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再下去,文章由一个抒情性议论的长句,为上文的记叙作结,又为下文新内容的记叙开路:“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这段议论,把剥削者和劳动者对土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评论得深刻透彻。
接下来是通过联想,讲述关于离乡背井的华侨在床头箱中珍藏一撮“乡井土”的动人佳话;讲述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而形成了“三支剑”和“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讲述“寸金桥”的故事。讲完了这些故事,作者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议论:“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这鞭辟入里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国土”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国土”的热爱。
讲述完关于土地的历史故事,作者又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海防战士为保卫每寸土地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运用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叙写了海防战士保卫与建设海岛的情形。末了,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我们的一个个岛屿,一寸寸土地,都在英雄们的守卫和汗水灌溉之下,在迅速地改变着面貌。”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14到18段,用概括叙述、抒情性的议论和议论性的抒情,叙写了历史上劳动人民为土地进行的斗争,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党领导下进行的土地斗争,解放后对土地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土地的珍贵,热情地赞颂了劳动人民为争取土地、保卫土地、建设土地而付出血汗的崇高精神。
三、知识·文采
秦牧是位以知识渊博著称的散文作家,这篇散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作者有选择地把有关土地的知识集中起来,巧妙地组织安排,展示出一幅丰富多采、美不胜收的画卷,使人受到深刻启示,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作者说:“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助于我们运用它来观察事物、深入生活和进行艺术创造。”本文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本文富有文采。文采首先体现在形象鲜明的景象与场面的描写中。在课文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一队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的情景,看到了近代闽粤沿海港口上一批批失掉土地的农民去海外求生的离别场面,看到了老农民手捧泥土仔细端详的神态,看到了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的海岛,看到了惊天动地、宏伟壮观的伟大劳动场面……。无论是历史的画面还是现实的场景,都描绘得极为生动、真实、形象。本文的文采还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文章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首先是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例如:把土地比作劳动人民的“母亲”,把岛屿比作“大陆的眼睛”,把海防战士比作“岛屿的眼睛”。其次,为了表达热烈奔放的感情,还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在第三段里,用了“在飞机上”、“在汽车上”、“在农村里”、“在田里”四个排比句,在第15段里,用了“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坡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峦和原野”四个排比句。另外,文章还运用叠句,使感情得到更充分的抒发。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四、1.文章多次变换叙述方式,是很有讲究的:“想”、“想到”、“想起”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第一人称,真切可信;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包括全体人民,表达了当家做了主人的劳动者的自豪;而用第二人称“你”,则仿佛与读者亲切交谈,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2.作者运用自如,丝毫没有造成混乱。
3.第四、六两句,删去“我们”,就失去了对祖国版图,对祖国土地的亲切自豪的感情;第五句删去“我们”,句意不清,删去“我们的”也失去了对大地母亲的亲切感。
五、1.“捧起”是用双手托起,表现了老农热爱泥土的庄重神情。“拿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鉴定”在这里是鉴别决定的意思,首先要鉴别土壤的性质、特点,然后才能从实际出发决定种植。用“决定”则是主观地对土地种植作判断,所以不恰当。
2.“寄托”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乡井土”本身并无感情,是人们把怀念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寄放在一撮撮泥土上了。“包含”是“里面含有”的意思。如用“包含”则似乎这感情是泥土本来固有的,所以不准确。
3.“窥探”是暗中察看、偷看,用这个词,带有贬斥的感情。“看望”词义不同,指到亲友处问候。“侵略”是对一个国家领土主权的侵犯和对人民的掠夺奴役,不能带补语“一步”;“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能带补语“一步”。因为整个句子表达的是人民战士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决心,所以用“侵入”。
4.“出现”是从无到有地显露出来,在这里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变化的情况。“有”是表示存在的动词,用“有”字不能描绘出这一变化过程。不毛之地本来是不长庄稼的,用“长出”就表现了土地面貌的变化。而“生成”一词根本不能同“庄稼”相搭配。绿树鲜花覆盖了原来光秃秃的山岭,使人觉得山如同披上了一件锦绣衣掌。显然,用“穿”字不如用“披”字更能恰当描写这种景象的特点。
,《土地》教学设计(教学参考)tag: 教学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