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土地》重点难点分析

《土地》重点难点分析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817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土地》重点难点分析,

《土地》重难点分析

一、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头这一段似乎与题目“土地”无关,然而这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入题的办法。先从我们生活的新时代说起,这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开辟人类新历史”。由于这样的新特点,就决定了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就是说,时代的前进,决定了人们认识上的飞跃。许多旧的观念,旧的认识,都在这新时代的特点面前重新受检验,而“许许多多的事物”也会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是本文谈“土地”问题的一个新的角度。开头两句是统领全文的,给文章定下了一个基调。接着文章列举人们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许多多的事物”:朝阳、松柏、山峰、海洋、白杨、灯火、列车、日历等,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所要谈的“土地”。“睹物思人”,这里的“物”当然是指上面所列举的那些事,“人”是谁呢?从前后的语意来看,应该是指我们的人民,指我们的人民在新的时代所创造的伟大的业绩。朝阳、松柏、山峰、海洋、白杨、灯火,不都象征我们的人民的勤劳、质朴的品格,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广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吗?那前进的列车,崭新的日历,不正象征着这样伟大的人民的前进的步伐和伟大业绩吗?因此,这些东西,才“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作者秦牧在谈到《土地》这篇散文的创作时,说《土地》就是有感于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感情,有感于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劳动人民的创造中,日益改变面貌,变得生机勃勃,才激发出创作的激情,才写下这篇散文的。他说:“《土地》是我在二十年前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由于和农民群众一起在田间劳动,体味到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感情:在飞机上和火车里,看到莽莽苍苍、生机勃勃的大地,凝神遐想,有所感触而写的。”联系这一段话来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从新的时代特点这一角度来谈“土地”的用意所在了。

  这样的开头,使文章的立意具有“高瞻远瞩”的特点,在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二、线索·详略·承上启下  

  《土地》的内容十分丰富,所引证的材料,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地理、神话传说、民风民俗,还有许多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动人事例。作者一会儿谈古,一会儿论今,一会儿引述外国的例证,一会儿又叙述中国发生的种种事情。作者的想象纵横驰骋,笔锋运转自如,真是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那么,这样丰富的材料,作者是怎样严密地组织起来的呢?那就是贯穿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这线索就是作者对“土地”问题发生的种种事实的思考、联想和想象,也就是作者驰骋的思绪。中心就是赞美土地上的劳动者,赞美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土地,保卫祖国的土地,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浇灌自己所热爱的土地的劳动人民。文章在于启示人们要热爱、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土地。这样,作者的想象虽然纵横驰骋,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但中心很明确,线索也很清晰,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在这条明晰的线索贯穿下,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材料剪裁得详略得当,取舍适宜。比如对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发生的“一幕怪剧”,不惜笔墨作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在描述之后还接着有所议论,为什么要详写这“一幕怪剧”呢?就是为了强调在奴隶主贵族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心目中,土地“代表了财富和权力”,“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无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强调这一点,正是为了和后面写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为保卫土地所付出的代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所热爱的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劳动人民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和品格。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来掠夺土地,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只有劳动者才真正对土地怀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作“命根子”,把它比喻为“哺育自己的母亲”。接下去所写的就是劳动人民热爱、保卫和建设自己祖国的土地的事例。文章的内容也是按照“热爱土地”、“保卫土地”、“建设土地”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特别写了土地回到人民自己的手中之后,人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人民热爱土地,“豪迈地改造着土地”,使土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内容详写,正是为了突现文章的主旨,为了赞颂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英勇无畏的精神,特别是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劳动人民的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慨和伟大的英雄业绩。

  在叙述土地“极不平凡的经历”时,却采用略述的方式,以极简括的语言,交待历史发展的过程。如用“在一百几十万年之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五谷”这一句话,概括地交待了原始社会人类与土地息息相关的生活,用“那时候人们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风雨雷霆,电光野火,都曾经使他们畏惧颤栗”一句,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只能成为土地的奴隶的情况。接下去用三句话就交待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农奴和农民在土地上所受的深重的灾难和反抗。又用一句话交待了近代人民为土地所进行的英勇斗争。交待土地“极不平凡的经历”是为了衬托下面所叙述的土地回到人民手中,人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主要内容,所以用略写的方式。这略写只用了七句话,简括而准确地交待了一百几十万年以来的土地变迁的历史,真可谓“惜墨如金”。

  《土地》涉及的材料广泛,时间的跳跃也很大,如何使文章前后连贯,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承上启下的衔接就显得特别重要。作者在开头、结尾或段与段之间,安排了这样一些段落和句子,精巧地将各种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比如第四段就是一句话:“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收住疆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了下文。“很远很远的地方”包括追溯历史和越过地域的界限到遥远的地方,这就是下文叙述的关于土地变迁的历史,关于古今中外的剥削者和劳动者对于土地的不同态度的种种事实。而“眼前灿烂的现实”,正是文中所叙述的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人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后,土地的面貌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正是文章叙述的重点部分。又如第十段:“啊!这宝贵的土地,……”这一段抒情的议论,又夹着叙述的文字,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由谈剥削者掠夺和占有土地,把土地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的史实,过渡到谈人民怎样热爱、保卫和建设美好的国土的史实。

  此外,还有一些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如第十一段开头一句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这一句也连接上文,开启下文,下文所谈的民风民俗,地名掌故等等都与为保卫土地的“悲壮斗争”有关。第十三段开头一句话:“提到了一寸土这几个字,我又禁不住想到一些岛屿上的人民战士”。前半句和上文的内容相联系,后半句又开启本段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其他如第十四段、第十五段,第十七段开头的一两句话,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关于抒情和议论 

  《土地》是一篇有深邃思想,又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作者秦牧说这篇散文和他自己的作品比较起来,“大概是较有特色的一篇了,因为笔触所及,似较深广。我自己也认为它是有较多思想意义和文学色彩的。”(《努力冲刺,刷新纪录》载《作品》1978年7月号)这篇抒情散文,的确充满了革命激情。文章一开头,就是一段感情浓烈的抒情文字,根据文章所叙述的内容特点,时时插入抒情和议论的文字,以点明所叙述的事例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作者对于祖国这块古老而又年青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人民,有着浓烈而深厚的感情,作者的这种感情是贯穿文章的始终的,随着文章叙述内容的深入,这种感情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深沉。有时是单纯的议论,有时又是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成为抒情性的议论,既阐发了道理,又抒发了感情。

  譬如,在叙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所发生的“一幕怪剧”之后,有一小段议论,指出这群贵族之所以郑重其事地对待农民送给的那块泥土,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无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这样的议论,深刻地揭示了剥削者贪婪地掠夺土地的原因,为后面写劳动人民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感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又如第十段开头的抒情性的议论:“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这段文字,一方面阐发了剥削者与劳动者对待土地的态度根本不同的道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和剥削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又如在叙述劳动人民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史实之后,有两句抒情性的议论:“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既抒发了对祖国神圣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指明了国家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意义。

[1] [2]  下一页

,《土地》重点难点分析
《《土地》重点难点分析》相关文章

tag: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