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

《荷塘月色》导学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311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荷塘月色》导学,
 
 
 
 
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要领。这时候,教师点拨:
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前者即“直抒胸臆”,后者又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
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们讥笑。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B,间接抒情。
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间接抒情”
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教师也举例子进行点拨:
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彩、光芒万丈!
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
主要区别在于:
“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
 
 
 
 
 
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
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
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朱自清•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自清亭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一、整体构思
1、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早有权威定论
勇于探索,突破定势思维;
2、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独立思考,突破定势思维//以文为本,探索感情基调
4、教学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
5、突破难点:突破前人定势思维,探索作者感情基调;
以文为本—
分析一个作家或一篇文章,要联系作家的全人和全文,否则,就等于痴人说梦。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学者、“新月派”重要作家。
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重点解说
1、分析景物特点:
①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今晚很好
小结:心情美
②月下荷塘
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结:形象美
③月色
总写:月光—如水//青雾—浮//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分写:树影—峭楞楞如鬼//倩影;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
小结:朦胧美
2、领悟作者感情:
展示“清华园荷塘实景”图片。
实景:黑暗模糊甚至阴森凄清的荷塘
虚景:优美宁静而且令人陶醉的荷塘
——惬意满足,情人眼里出西施;
①塘边小路—心情美,;
②月下荷塘—形象美;
③塘中月色—朦胧美;
3、深究感情基调
(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中心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思路:独自一人、超越自我、另一世界、悠闲自在—自由;
四、难点探讨
1、革命说
传统观点—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苦闷彷徨之作
探索辨析
①朱自清当时不是,后来也不是一个革命者。
②以文章为本,从景物入手—
渴望自由而赋于淡月下模糊的荷塘以美妙的感受。
③文中“荷、月、树、影”之美,并非实景之白描,而是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主观感受。
2、基调说
传统观点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心里苦闷彷徨)
探究辨析
①.“不宁静”的原因,或“苦闷”,或“激动”“兴奋”“压力”等;
②、即便“苦闷”,不仅是“大革命失败”,或有“工作.家庭.孩子.朋友”等因素。
③、单以文末之“1927年七月”为判断依据,势孤力单。
3、哀愁说
传统观点
写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
探究辨析
“蛙声”是个过渡句。
之前:借景抒情—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
之后:直抒胸臆—闲适之后的思乡之情。
思念南方,即思念家乡。
五、语言特点
修辞
拟人:羞涩地打着朵;灯光没精打采的;
比喻:像舞女的裙;如星星,如出浴的美人;
通感:(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六、小结反思
1、教学小结:
内容要点: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淡月下朦胧的荷塘景色抒写向往自由的主观感受。
修辞特点:比喻、通感、拟人
2、教学反思:
①由景入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意识较强。
②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③双边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但要适当控制时间。


上一页  [1] [2] 

,《荷塘月色》导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