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378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分析: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3、认识“通感”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例1:《琵琶行》在描写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弹奏时,同样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

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例3: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

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2、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参考:⑴她的歌声很甜。

   ⑵红杏枝头春意闹。

   ⑶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⑷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的感觉。

(5)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清香“缕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三)难点探析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四)总结扩展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  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课后作业

课时作业


上一页  [1] [2] [3] 

,《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