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一一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tag: 中学 江苏省 扬州市 项脊轩志 , 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