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课前播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
1、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
2、关于元曲
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
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
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基本结构:四折、一个楔子
角色分工:旦(女)、末(男)、净、杂(卜儿、孤、洁)
剧本组成:宫调、曲牌、唱词、宾白、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关于作者
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字实甫。代表作品(仅存作品):《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并未列入元曲四大家,原因有二:一是作品数量少,二是作品风格与当时杂剧的特点不同。正如《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时,黛玉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3、关于《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演变历程: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
《西厢记》虽故事与前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剧情简介见课本注释①。
三、研读课文
过渡语:一对本拟长相厮守的恋人在崔母的逼迫下不得不别离,此时莺莺的心理该是多么的复杂呀。
(一)划分层次(以地点的转移为依据)
第一层:开头至“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层:至“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送别宴上
第三层:至末尾――长亭话别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即将分别了,莺莺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可请学生简要分析)
明确:1、〔滚绣球〕一曲,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个“怨”字,一个“恨”字,写出了莺莺内心的悲苦无奈,也道出了莺莺蕴藏于心的抗争情绪。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通感――“倩疏林挂住斜晖”;叠词――“快快”;本色语――“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叨叨令〕一曲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莺莺不忍分离的内心世界。
○莺莺为何不打扮?
明确:表现人物心理的悲伤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儿化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枕儿、袖儿”、“衫儿、袖儿”
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
对偶――“安排着……准备着……”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日畅叙别情,无奈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只能无奈地感叹、悲伤。〔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上小楼〕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紧时机倾诉衷肠。先是殷殷嘱托,一句一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切的关心,尤其是〔五煞〕。绵绵情意,尽在其中。〔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莺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展现了莺莺无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情感。
分别后,莺莺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
(三)张生为何喜欢莺莺(莺莺的形象)
明确:
(1)[玄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可见她的女权意识的萌芽,与唯爱情为重的思想。
(2)[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表达了本剧的写作目的――弘扬爱情。
(四)在本折戏中,作者是怎样刻画这种心理的?
1、情景交融
(1)赏析〔端正好〕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端正好]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tag: 长亭送别 , 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