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586  栏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八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目标]

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理清文章的条理结构。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复述不超过3分钟,要抓住课文中叙述的主要事件;

不看课文,复述的语言要简明、流利,力求生动。

三、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解决问题:

(一)、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二)、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样归国?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三)、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谈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明确:(一)时间顺序

(二)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顺利回国。这件事既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祖国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钱学森为回国进行的斗争详写。选材精当,有详有略。其中精彩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探究
五、读读句子,讨论问题。(结合书后练习)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明确: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六、全文总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七、课外延伸

你还了解哪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海外学子的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八、拓展训练
    钱学森在美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生活待遇那么丰厚,但为了报效祖国,他还是克服一切困难,毅然决定回国了。本文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启发学生以“如果我出国了”为题,或进行讨论,或做演讲,或写成文章。

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九 《古诗四首》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