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出师表》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12

《出师表》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12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174  栏目: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出师表》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12,

课题:出师表

第 24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0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

批注: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亦可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五、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教学后记: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学 科 课 时 教 案

课题:出师表

第 24 课        第 2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0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批注: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 

指名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指名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1] [2]  下一页

,《出师表》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1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