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下文提及的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前后照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
承上启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5.学生尝试当堂背诵。(可请优秀生作示范)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三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薄暮 去国 忧谗畏讥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的虚词。
排空——冲向天空。
薄暮——傍晚。薄,迫近。
去国——离开都城。国,都城。
忧谗畏讥——担心受到谗言伤害,害怕被人讥笑。
3.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
4.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及时纠正翻译。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何极
至若——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的虚词,相当于“至于”。
春和景明——春光和暖,阳光明媚。景,阳光。
而或——偶尔或许。
何极——哪有穷尽。
5.思考与讨论。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这两段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运用了描写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这两自然段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将上一自然段里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表现了出来,“悲”与“喜”两种不同的情感都与大自然的宏大壮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就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6.师生一同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7.学生尝试当堂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至四自然段,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检查。
2.作业讲评: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可视情况重温一下对偶的相关知识。
明确: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篇散文大量使用了对偶的句子,而且对偶以四字见长,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然后再评点这种句子表达的好处。
四字对偶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妙处:以上十分精致的四字对偶句,有利于对景观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概括,使得文章显示出雄浑的气势。
其它对偶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研习新课,教读第五段。
1.全班齐声朗读第五段。(注意及时正音)
2.指定学生翻译段落。(注意及时释词、释句)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欤”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3.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因为范仲淹认为,由景而生的悲和喜,都不是理想的境界,还有一种“或异二者之为”的境界,所以他在下文以“嗟夫”引出,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但这种境界,“异”在什么地方呢?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就是不以客观景观美好而欢乐;不以己悲,就是不以自己的境遇而悲哀。以一己之感受为基础的悲欢是不值得夸耀的。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他们不管在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都是忧虑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拓展延伸:
1.古人言:“一言而为天下法。”请说说为什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孟子说过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更能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登岳阳楼》教案4tag: 登岳阳楼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