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785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

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②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③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搜集跟作者相关的资料,为作者建立一个小档案

  

如: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主要生活经历

主要作品

详尽的资料如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
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
     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
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著作书目:
    《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
    《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
    《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
    《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
    《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
翻译书目:
    《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锭(dìng)子:纺车上一种绕线用的转动的机件。〕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1] [2]  下一页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