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桃花林景色优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源中人辛苦劳作: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源中人们幸福生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村中人热情风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不屑与外人交往: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的解释
2.会翻译重要的文言语句
3.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进一步疏通文言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原因
2.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文中部分字词的注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学生自查并互相检查
二、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深入研读,理解文章
1.揣摩语言
(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桃花林绝美的景色
(2)“忘路之远近”中“忘”表现了渔人什么情态?
明确: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无意于路程的远近,暗示其行程已远,表现了他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
(3)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明确:与世隔绝而惊奇
2.问题讨论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邀请、酒食款待,热情好客
(2)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明确:反衬世人不幸,同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和平恬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他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担心被官府发现
(4)村中人见到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
明确:逼真的写出了一个外来人闯进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后,使他们感到陌生,大为惊讶的神态,反映了他们与世疏离久远之情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主题探究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的作业纸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淳朴;
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与东晋末年的兵连祸结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tag: 教学 创新 桃花源记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