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提出的“敬畏生命”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的思路和思想上的穿透力。
3. 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要点
1. 理解“敬畏生命”,思考它与生命的休戚与共的联系。
2. 掌握史怀泽的论述“敬畏生命”的文章脉络与结构。
3. 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
三、作者生平
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又译施韦泽)法国神学家,哲学博士,医生。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他的诺贝尔和平奖演讲《我的呼吁》被收入高一语文课本。与此同时,海外出版了他的多种传记及著作汉译。2003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重新出版,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这使我们再一次沉浸于史怀泽的博大胸怀和神奇经历之中。
1875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
四、作家作品
1.作品概述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有《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2.重点作品
《敬畏生命》收集了他直至1963年的有关著述。这些著述概括了史怀泽的基本见解,即从他在斯特拉斯堡和兰巴雷内写下的关于基督教的博爱和伦理的笔记开始,直至他持续地反对核试验的论证。史怀泽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他以其罕见的见证力量发挥并身体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标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他实践了自己的原则并以此教诲人,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信念,并使人们注意到这一信念。他在手稿中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这一原则。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他的文化哲学著作《文化和伦理》(1923)构成它的开端,本书选入了这两部著作的有关阐述。本书还第一次集中收集了他在以后几十年中的论述。史怀泽1954年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1963年的和平论文,涉及了当今世界保存生命的决定性问题。总之,作为一个伦理命题,“敬畏生命”的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五、本文创作背景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 Reverenceforlife 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
请学生提前阅读本文,做到了解大概文意。
2. 课文分析
作者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对“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作了充分的阐释。论点鲜明,论述清晰,有层次感、思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他提出的“敬畏生命”的概念和所有生命彼此之间休戚与共的联系在飞速发展着的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的语言平实、质朴,在简洁的语言中阐述深刻的哲理,以高屋建瓴地姿态俯瞰人世间的各种生物百态,对道德、生命、灵魂等展开了综合的论述。虽然某些语言带有一些宗教色彩,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本文的论述结构:
开篇点出道德的善恶观,提出“敬畏生命”是有道德的人的道德标准这一中心论点。
紧接着作者以昆虫靠毛虫过活、蚂蚁、蜘蛛等各类自然界的生物觅食手段为例,得出自然不懂敬畏生命,只有制造出残忍的利己主义。
然后,指出只有人作为生命的最高价值,“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进而,提出了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统一。这种统一,这种人类对“德行”的保护需要避免四种诱惑,这四种诱惑概括起来就是“休戚与共的能力和意志无济于事”、“不能如你所愿帮助生命”、“同情就是痛苦”、“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是一种痛苦”。
最后,作者进一步强调他的观点,“敬畏生命”与“你们的灵魂有关”。只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
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质朴,作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提出作者个人的观点。如“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直接指明“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善于运用连续的疑问句将作者的观点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等,整段都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层层推进,论说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重要性。
文章还有一些语言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上帝是一切产生的力量”等,这些语言与作者的出生和生活环境有关,需要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加以注意,考虑到作者的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问题。
3. 课文难点讨论
联系本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成为一个有德性的真正的人。
答:在作者看来,自然对生命的过错在于制造了残忍的利己主义,它当然也教导了生物以爱和帮助,但是生物并没有给以珍惜,从而不能和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摆脱无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 相关评论
① 魏德东《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中提到“阿尔贝特·施韦泽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② 矫海霞《试论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兼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比较》中提到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时指出,“在20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思想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绿色运动和生态伦理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七、练习
1.选择题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史怀泽的作品是( )
A.《原始森林的边缘》 B.《文明的哲学》
C.《拯救与逍遥》 D.《非洲杂记》
答案:C
2.填空题
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又译施韦泽) 法国 神学家, 哲学博士 ,医生。曾获1952年度 诺贝尔和平奖 。主要作品有: 《敬畏生命》 、 《原始森林的边缘》 ,等等。
3.简答题
谈谈你对“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这句话的看法。
答:“敬畏生命”关乎到对人的自身灵魂的健全和完善。
八、研习与思考
,《敬畏生命》教案及练习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