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施韦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施韦泽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不在不断加深着,因此以施韦泽“敬畏生命”理念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在当今仍然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与佛教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敬畏生命”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性的本质。透过佛教“不杀生”戒与“敬畏生命”的相近理路,我们也应体会佛教乃至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
正如施韦泽所言,“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37。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38,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施韦泽对中国古代伦理给予极高评价,并强调它与西方伦理学相互促进的可能与必要。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也确信,我们现在在言论和行动中为实现人对动物责任所做的一切,也有其重要性。”39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伦理学对施韦泽的学说及影响缺少了解,更谈不上回应,这一缺陷应当改变。
——载自魏德东《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
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