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7(获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7(获奖)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526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7(获奖),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析类比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去积淀类比的精华,比如运用了类比的成语和俗语;让他们在激情中,创造类比的神奇。我们深知,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出示“情景现场”之后,还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且辅之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将情景中的人和事与图片中的事与物联系起来,弄清二者的相似特点,让同学们在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中进行创造。

本节课试图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改革路子,努力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以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

 

【过程设想】(课堂实录)

第一个教学板块: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上课时,点断音乐,课件封面隐去,屏幕上呈现短暂空白)

1、俗语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大家说得不错!但,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所发的文章。(点开课题)(板书课题)

2、范读课文: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3、正音断句:听完老师的朗读后,我把本文注释中没有注音、但容易读错的字词列举在上面。(点出下列词句,拼音在齐读的过程中依次呈现)请同学们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准确的读出这些语句。这位同学充当火车头,(指定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一人一句。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                  燕(yān)、赵、韩、魏

嗯,火车开得很好!读得真准确!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断句,老师提出两个句子,我想请同学们来试着断句看看。(点出两个句子,学生自主断句,之后点出斜线,师作点拨)第一句:A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很好,请坐。跟着老师齐读:(……)第二句,B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你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臣”是主语,“诚知”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嗯,不错,请坐。跟着老师齐读:(……)

4、难句翻译。其实,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在预习时,我们读了课文,看了注释,也对课文进行了大致的翻译。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点出难句翻译内容,翻译在接力时,依次呈现),请大家参照括号里的提示,来进行翻译接力。我们把话筒作为接力棒,一句的翻译作为一棒的路程,一人跑一棒。先给大家一点思考的时间。好,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接力翻译,这位同学跑第一棒。开始。(接力中偶有偏差处,找同学合作,予以订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

很棒,接力交棒迅速准确,老师为大家喝彩!

5、自由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意,重点琢磨一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含义。

6、释词解题。我们读过了课文,请问,进谏忠言的臣子是谁?(邹忌)对忠言不觉得逆耳的君王是谁?(齐王)邹忌是用一种什么样奇妙的方法让齐王采纳忠言的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请大家看课题。(点出题解的画面,由C生单独解答)要弄课题的意思,还有三个字需要我们弄清楚:一个是(“讽”),一个是(“纳”),还有一个是(“谏”)。(点上“讽”、“纳”和“谏”字上的红圈)让我们借助课文注释①后半部分释词解题。 “讽”的意思是什么?(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呢?(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呢?(采纳、接受)(点出三条解释)由此看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点出整个题解)——请大家看着屏幕齐读:(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7、角色朗读。看来,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我们来分角色来把文章读一遍。六位角色在读的时候,交给其他同学两个任务。(点出两个任务)(一、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二、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板书“三”)

请科代表帮老师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老师根据话筒,场所作最恰当的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准备完成两个任务。

听完朗读,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D生:(妻、妾两位角色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妻是偏爱的心理,妾是畏惧的心理,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语义语气的程度把握得很好,主要是他们把各自所读句中的“何”读得很到位。)请你能把这两个答句再读一遍。D生读:(……)(喝彩的掌声)真棒,请坐。E生(邹忌这位角色把进谏读得很精彩:先说家事,读得不露声色,紧紧地吸引了齐王;再说国事,读得肯定,不容置疑;最后推出结论,不可辩驳的语气把握得恰到好处。)嗯,的确是这样,请坐。F生:(齐王这位角色表现很不错,他把齐王的命令读得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有气势,表现了齐王采纳进谏的决心。)哇,评价得真到位,请坐。其实,六位角色都很出色,大家评价得也很精当,棒,棒极了!

[1] [2] [3]  下一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7(获奖)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