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926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

  16.从本义是跟随。

  (1)动词

  ①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

  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17.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

  18.当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

  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

  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如: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附虚词用法:

  读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鸿门宴》,译为“在”。)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19.道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

  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理。)

  ②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如: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思想、道德。)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王道、正确的政治措施。)

  ③方法(策略)。如: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用作动词

  ①赶路。如: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赤壁之战》)

  ②取道、经过。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说、讲、谈论。如: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骄•赤壁怀古》)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无道:没有谈论过。)

  20.得本义是获得、得到。

  (1)动词

  ①找到,抓到。如:逐而得之。(《促织》)

  ②能够,可以,应该。如:

  A.予自度不得脱。(《〈指南录〉后序》,能够。)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

  (2)名词。意为“收获”。如: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3)形容词

  ①对、正确、适合,如成语“相得益彰”,又如:此言得之。(《六国论》)

  ②得意。如成语“洋洋自得”。

  附虚词用法:

  语气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1.度本义是量长短的标准。

  (1)读dù。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①用作名词,意为“限度”,如成语“荒淫无度”“挥霍无度”。

  ②用作动词,意为“考虑”和“度过”“越过”。如:

  A.置之度外(成语,意为“考虑”。)

  B.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越过。)

  ③用作量词,表次数。

  (2)读dúo,动词。

  ①量长短。如: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度”与“絜”互训。)

  ②推测,估计。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2.非本义是违背事理。

  (1)动词

  ①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

  ②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分明”。

  23.复本义是返回。

  (1)动词

  ①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②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通“覆”,动词。

  ①遮盖,掩蔽。如: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②翻过来。如:樊哙复其盾于地。(《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又”“再”“更”“还”“重新”等。如:能复饮乎?(《鸿门宴》)

  24.负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如成语“负隅顽抗”。又如: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多个动词引申义:

  (1)承担。如成语“忍辱负重”。又如:宁许以负其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背(着)。如成语“负荆请罪”。又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

  (3)背弃,违背。如成语“忘恩负义”。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此义与现代汉语同。如;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过秦论》)

  25.盖本义是用芦苇或茅草编织成的覆盖物。用作动词:

  ①遮盖,掩盖。如成语“欲盖弥彰”。

  ②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1)副词。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可译为“(大概是)因为”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26.故本义是原因、缘故。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即“什么原因”)

  ②朋友,交情。如成语“非亲非故”,又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故人具鸡黍。(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即“朋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相关文章

tag: 高中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