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37.疾本义是一般的病。
(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吴兵法》)
(2)用作形容词
①快。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②猛烈。如成语“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③大,强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8.及本义是追赶(上)。用作动词:
(1)追赶。如:及诸河……(《殽之战》)
(2)比得上。如:
A.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吴兵法》,“不及”即“比不上”。)
(3)到,到达。如:及城里,亦然。(《李愬雪夜入蔡州》)
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介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时间,可译为“等到”“到了”“到……时候”“在……时候”等。如:
A.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促织》)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在……时候。)
②表介绍出参与这一动作行为的次要对象。可译为“跟”“同”等。如: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39.即本义是节制饮食。用作动词:
(1)接近,靠近,走近。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2)就位。如:吾初即位。(《史记•楚世家》)
附虚词用法:
(1)用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①表时间紧,可译为“马上”“立刻”等。如: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
②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就”等。如: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
③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等。如: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就”“又”“却”等。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却。)
②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即使”等。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3)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在”“就”“就在”等。如:项伯许诺,即夜复去。(《鸿门宴》)
40.既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尽”“完”,形容词。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附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用作副词。情况有二: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
A.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后。)
B.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C.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墨子•公输》,已经。)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不久。)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一表连接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且”“又”等词呼应,“既……又……”与现代汉语相同,不译,“既……且……”可译为“既……又……”;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同“则”等词呼应,“既……则……”可译为“既然……就……”。如:
A.三军既惑且疑。(《谋攻》)
B.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然使他们归服了,就应该让他们生活安定。
41.假本义是借、凭借。
(1)动词,读jiǎ,意为“借”“凭借”。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2)形容词,读jiǎ,与“真”相对。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读jià,名词,意为“假期”。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2.间古多作“閒”,本义是门的隙。
(1)名词。除了表“间隙”“空隙”“小路”意义读jiàn,其它读jiān。
①中间,之间,里面,当中。如: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B.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②期间。如: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一会儿(短时间)。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少间”即“一会儿”。)
④间隙,空隙,小路。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间”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抄小路”。)
(2)动词。读jiàn,有几个意义:
①参与,夹杂。如: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指“其中”,“间”为“夹杂”。)
②离间,挑拨。如: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③隔开,隔离。如: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3)量词,读jiān。如: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jiàn,可译为“间或”“断断续续”。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43.见本义是看、看见。
(1)动词
①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接见、召见、会见,用于上对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如: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
④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2)名词,意为“见识”“见解”。如成语“真知灼见”“见多识广”。
(3)通“现”,有“表现”“显现”“出现”和“引见”“介绍”等义。如:
A.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表现。)
B.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显现。)
附虚词用法:
(1)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
44.解本义是用刀剖开动物。
(1)动词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①解脱,解开,解除。如:
A.急解令休止。(《促织》)
B.一举解赵之围。(《史记•孙吴列传》)
②解释。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理解,懂得。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缓解,缓和。如: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2)形容词。通“懈”,意为“松弛”“懈怠”。如: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兵更加懈怠。
45.就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用作动词:
(1)接近,靠近,趋向。如成语“避重就轻”,又如:金就砺则利。(《劝学》)
(2)完成,到达。如:竟不能就。(《后汉书•张衡传》)
(3)受(刑罚)。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4)“就职”意为“赴任”“到任视事”,如: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时间紧,可译为“立即”“马上”。如:斯须就毙。(《促织》)
46.举本义是双手举起来。用作动词:
(1)举起,抬起。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鸿门宴》)
(2)推举,选举。如: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tag: 高中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