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赤壁之战》)
106.阴本义是阴暗、黑暗。
(1)名词
①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B.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汉之阴:汉水的南岸。)
②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2)形容词:
①暗中。如: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孙吴列传》
②昏暗,阴暗。如:浮云为我阴。(《窦娥冤》)
107.右本义是以手相助。用作名词:
(1)表方位,与“左”相对。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2)上,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08.再本义是两次、第二次,数量词。
(1)表基数,意为“两”“两次”。如:
A.问者爇香于鼎,再拜。(《促织》,再拜:拜两拜。)
B.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2)表序数,意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09.造本义是到、到……去。
(1)动词
①到,到(某地)去。如:径造庐访成。(《促织》)
②制定。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110.知本义是知道、了解。
(1)动词
①了解,懂得,明白,感到。如:
A.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为“明白”“有知识”。)
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
②主持,管理。如: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B.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大概将要主持政事了。
(2)形容词,通“智”,意为“聪明”“有智慧”。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前四个“知”意为“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假。)
111.致本义是送到。用作动词:
(1)表达。如:……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2)招徕,引来。如: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到,到达。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劝学》)
(4)得到。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5)“致政”即“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毅传》)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高,可译为“尽”“极”。如成语“专心致志”。
112.质本义是用东西作抵押。
(1)名词
①人质。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通“贽”,指礼物。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③同“櫍”“锧”,一种刑具。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意为“询问(道理)”“提出问题”。如: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113.治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假借为其它用法和含义:
(1)动词
①治理。如:而圣君治国……(《屈原列传》)
②对付。如: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③泛指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可视情况来译。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可译为“训练”“整治”。)
(2)形容词,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如: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114.诸本义是众、许多。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兼词,有两种情况:
(1)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于”介绍出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到”“向”“给”等。如:
A.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献诸抚军:把这头促织献给抚军。)
B.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访诸蹇叔:向蹇叔征询这此出兵的意见。)
(2)代词兼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乎”表感叹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吧”“呢”“吗”等。如:
A.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有诸:有这事吗?)
B.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115.贼本义是害。用作名词:
(1)害,祸害。如: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2)敌人,犯上作乱。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3)偷窃的人。如: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6.族本义是箭头,这个意义后写作“镞”。
(1)名词
①家族。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类,辈。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之族:这些人。)
(2)原为一种刑罚,指诛杀三族或九族,后用作动词,意为“灭族”“灭亡”。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117.卒本义是士兵。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还可作动词用:
①古代称诸侯士大夫的死,又称年老寿终,后又为“死”的通称。可译为“死”“死亡”。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成,到……为止。如:
A.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1)副词,表终竟,可译为“终于”“最终”。如:卒相与欢,为刎劲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通“猝”,副词,表突然或急速,可译为“急促”“立即”“突然”。如:
A.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苛刺秦王》)
118.走本义是跑。如:两兔傍地走。(《木兰诗》)
用作动词:
(1)奔向,逃跑。如:从华容道走。(《赤壁之战》)
(2)投奔。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119.左本义是左手。
(1)名词
①左边。如: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和“右”连用构成“左右”,指在傍侍候的近侍近臣。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尊位。因古代车骑、席位以左(东)为尊,以右为下。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引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古代官位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左”与“迁”连用构成“左迁”,作动词,意为“降职”“贬官”。如:远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序》)
120.坐本义是跪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作“坐”。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1)动词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①坐守,不动。如成语“坐享其成”“坐以待毙”。
②犯罪,定罪。如:
A.坐法去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犯罪违法,被免去官职
B.犯法不坐。(仲长统《昌言•损益》)——犯了法不定罪。
(2)名词,同“座”,意为“座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连词,一说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tag: 高中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