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926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3)攻下,占领。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4)举例,列举。如成语“举一反三”。

  (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在一定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尽”“整个”等。如: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B.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C.包举宇内。(《过秦论》)

  47.绝本义是丝断。

  (1)动词

  ①“断绝气息”即“死”,“断绝关系”即“绝交”,“断绝道路”即“截断”。如:

  A.抢乎欲绝。(《促织》)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C.秦伏兵绝其后。(《屈原列传》)

  ②消失,停止。如: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③渡,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如:

  A.真黄山绝胜处。(《游黄山记》,“绝胜处”即“风景最好的地方”。)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绝壁”即“极其陡峭的山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境”,可不译,也可译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程度深,可译为“最”“极”“尽”“完全”等。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促织》)

  48.堪本义是地面突起的地方。用作动词:

  (1)忍受,经得起,受得了。如: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游黄山记》)

  (2)可,能够。如: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9.克本义是肩负。用作动词:

  (1)战胜,打败。如成语“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有又如: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克制,约束。如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

  (3)能,能够。如成语“克勤克俭”“克尽厥职”,又如: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50.类本义是种类相似。

  (1)名词

  ①种类,同类。如:物各从其类也。(《劝学》)

  ②事例。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2)动词,意为“像”“类似”。如: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51.怜本义是怜悯,同情。用作动词:

  (1)怜悯、同情。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2)爱惜、怜爱、疼爱。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52.弥本义是长久,形容词。引申为“满”“遍”“充满”“到处都是”。如成语“弥天大谎”。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越来越深,可译为“更加”。如:

  A.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53.莫本义是日落的时候。用作名词:

  (1)“暮”的本字,指傍晚。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通“漠”。如: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附虚词用法:(1)用作代词。表无指,排除一切对象,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等。如: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列传》)

  (2)用作副词。表否定,可译为“不”“不要”等。如:

  A.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赤壁之战》)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54.乃本无实在意义,语气词。

  附虚词用法:

  (1)用作副词。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D.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前“乃”译为“就”,后“乃”译为“仅”。)

  此外,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5.内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到里面。

  (1)名词

  ①内室,里面,内部。如:

  A.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内”意为“内部”,在这里指“在朝廷里”,作状语。)

  ②内心,心里。如: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2)通“纳”,译为“接纳”“放进”。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56.期本义是邀约相会。

  (1)动词

  ①约定。如成语“不期而遇”。

  ②期望,要求。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因此圣明的人不期望(要求)沿袭古道,不效法固有的法则。

  (2)名词,读jī,意为“满一年”或“满一月”。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7.奇本义是奇异、罕见。

  (1)形容词,意为“奇异”“奇妙”。如:

  A.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B.益奇之。(《促织》,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可译为“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

  (2)名词,读jī,表零数,可译为“多”“余”。如:舟首尾约长八分有奇。(《核舟记》)

  58.迁本义是登高。用作动词:

  (1)迁移,转移。如成语“见异思迁”

  (2)变化,改变。如: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B.情遂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3)放逐,贬谪。如: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4)升职,高升。如:

  A.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B.贺卿得高迁。(《孔雀东南飞》)

  59.请本义是谒见、拜见。用作动词:

  (1)请求,为……求情。如: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2)请示,询问。如:诸将请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附虚词用法: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尊敬或希望,可不译或译为“请求“。有两种情况:

  (1)请别人做某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请允许(我)做某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60.穷本义是尽、完结。

  (1)形容词

  ①尽,完结。如: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

  ②困窘,处境艰难,(生活)窘迫。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处境艰难。)

  ③与“达“相对,意为“不得志”“不显达”。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动词。意为“穷尽”“竭尽”“穷究”。如:

  A.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B.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尽头。)

  61.去本义是离开。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其它动词义:

  (1)距离。如:去北军二余里。(《赤壁之战》)

  (2)前往,到……去,向……去。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

  (3)除去。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62.劝本义是勉励、鼓励,动词。如《劝学》,又如: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还有“劝说”意。如: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B.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63.却本义是退、退却,动词。如:

  A.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相关文章

tag: 高中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