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容词。与“新”相对,意为“旧”。如:
A.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即“旧例”。)
B.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即“旧地”。)
C.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
附虚词用法:
(1)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达。如:
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副词。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二是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故意”“特意”“特地”等意思。如:
A.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仍旧。)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仍旧。)
D.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27.顾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
(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
(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狼》)
(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
(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8.固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
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9.归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
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归附,归属。如: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聚集,汇集。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30.国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
(1)国都,京城。如:
A.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
(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
31.过本义是走过。
(1)动词
①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
③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32.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
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
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恨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4.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义: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意为“凭什么”。)
35.患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
36.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
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tag: 高中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